日本医院太冷静,我爸进医院住了一晚,说像住进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5-08-12 07:42  浏览量:1

我爸妈来日本探亲,刚落地没几天,我爸的老毛病又犯了。
我妈第一时间就开始操心:“哎呀,日本看病行不行啊?听说这里医生只会说日语,咱一句也听不懂。”
我安慰她:“放心,日本医院可安静了,医生该干啥干啥,不会像国内那样一堆人围着给你出主意。”
我妈听得半信半疑。

结果,这一住,就是一场**“文化冲击”**。

我带我爸去的是仙台市区的一家综合医院。刚进门,就被吓了一跳——
大厅里不吵不闹,没有“下一位!”的喊声,也没有家属在走廊上打电话,只有偶尔响起的取号机“滴”一声。
我爸悄悄问我:“这是医院还是银行啊?咋这么冷清?”
我笑:“这是日本的正常水平。”

挂号、交费、量血压,全程没人插话。护士只说必要的话,比如“请坐”“请脱鞋”“等候叫号”。
轮到看病时,医生从头到尾不多说一句废话,只问病情、做检查、给方案,没有额外的“唠嗑”。
我爸出来后感叹:“这跟我在国内看病完全不一样啊,咱那边医生边看病边八卦你家住哪儿、你儿子多大了,旁边还有病人插嘴给你推荐药。”

在国内看病,我爸总能收获“额外福利”——隔壁床的病友会热心告诉你“这个药好使”,楼下食堂阿姨会嘱咐“糖尿病少吃甜”,甚至隔壁科室的护士都能和你聊半天。
但在日本,这些“人情味”几乎没有。
这里的护士只做护士的事,按表巡查、按时换药、按规定操作。
医生不会主动给你额外建议,因为怕增加病人的心理压力,也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我爸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跟我说:“这地方安静是安静,就是没人搭理你。晚上我想找人聊两句,结果护士笑着说‘请您多休息’就走了。”
我妈在旁边补刀:“你以为是住院,结果人家当你来疗养的。”

这次住院,让我爸第一次直面了中日两国养老文化的差别
在中国,大多数老人看病、住院,都是子女陪着跑前跑后,生怕医院里没人帮忙盯着。病友之间也容易熟络,互相帮忙照看,甚至能发展成“病友群”。
在日本,老人住院大多是自己来,自己回。探视有严格时间限制,护士负责照护,家人不必陪夜——医院的理念是“病人来休养,家属来探望”,而不是“全家住进来”。

我爸说:“这儿的老人看病真是独立,晚上一个人躺那儿,不怕寂寞吗?”
我跟他说:“习惯了就好,日本老人从年轻时就习惯自己照顾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养老院、康复中心、居家护理体系很完善,但家人陪伴的时间反而少。
而中国,老人更多是依赖子女,甚至觉得子女必须在身边才算“尽孝”。

我爸这次短短一晚的住院,让我意识到——
医疗和养老,其实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缩影
日本医院的安静、严谨、分工明确,让人安心,但少了几分国内那种热闹的人情味。
中国医院的热闹、随意、有人情味,让人感到被关心,但有时也会让病人更焦虑。

我爸说得好:“要是能把日本的安静和中国的热闹结合一下,那才是理想的医院。”
可惜,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逻辑和文化。
习惯了,就会觉得——冷静和热闹,其实都是一种关心,只是方式不同。

关于作者
我是金子良太郎,一个生活在日本仙台的40岁中年奶爸,有日本妻子和三个孩子。平时爱写些中日文化差异、婚姻育儿琐事,用小市民的视角看大世界。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分享,欢迎点赞、关注、转发,也可以打赏一杯咖啡,让我有动力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