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夏夜抒怀,题写一首五律,炼字精准,余味无穷
发布时间:2025-08-12 07:42 浏览量:2
对于寻常百姓而言,夏夜是一天劳作后的放松时刻。北宋时期的汴京城里,夏日里的夜市直至三更方尽,到了五更又复开张;街头也有麻腐鸡皮、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等冷饮供应。傍晚时分,人们卷去帘箔,露坐鼓扇,很多人还在巷口纳凉,听着说书、看着杂耍,直到月上中天。
文人雅士的夏夜则显得比较精致,他们或泛舟水上,比如欧阳修在颍州画舫置酒,听风观星;或庭院纳凉,比如苏东坡在夏夜中就曾与友人一起赏月,将平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北宋另一位大文豪有一次乘舟外出,也在夏夜里记录了自己的体验,下面一起欣赏:
夏夜舟中颇凉因有所感
北宋 · 王安石
扁舟畏朝热,望夜倚桅樯。
日共火云退,风兼水气凉。
未秋轻病骨,微曙浣愁肠。
坚我江湖意,滔滔兴不忘。
北宋熙宁七年,王安石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自从他拜相推行新法以来,他力排保守派的反对意见,着力推行青苗法、募役法等改革措施,试图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局。可是当变法进入深水区之后,由于地方官员执行的偏差,忽然便引发了各种民怨。
同时因为恰逢大旱,保守派便以“天变”为由弹劾新法,甚至还绘制了流民图,呈送给宋神宗,直指变法导致了民不聊生。这首诗就创作于这一时期,当时他正在奔波途中,心中焦虑万分,于是题诗抒怀。
首联介绍天气情况,以及诗人当时的处境。酷暑难耐,诗人便倚着桅杆,等待夜晚的到来。“畏朝热”三字,不仅抒写夏日里暑气逼人,更暗喻官场中的燥热气氛。新法推行中的攻讦、神宗的动摇、民生的艰难,都如烈日灼心,让他难以独自承受。
一个“望”字,炼字讲究,既指诗人盼望天黑,也是希望获得一个喘息时刻;“倚桅樯”的姿态,则显露出疲惫中的坚守,并非躺平,而是暂歇。他一边望着炎炎日头,一边默默地回想着朝堂里的纷争不断,心中百感交集。
接下来的两句极富画面感,太阳和云霞一同沉落,热风夹杂着水汽,令人倍感清凉。“火云”形容夏日晚霞,色彩浓烈。一个“退”字,描写天色渐暗,诗人心头的重压也好像稍微减退。
船行水上,风带水汽,凉意不是骤来的狂喜,而是兼杂着一种湿润、渐进的舒适,也让诗人紧绷的神经得以缓缓松弛。诗人此刻应该暂时忘记得失和烦忧,尽情第体验夏夜的美好。
颈联由景入情,将清凉的感受转化为一种精神慰藉。秋天还未到来,清凉的水汽已让病弱身体轻快许多;清晨的曙色,仿佛洗去了心中的愁绪。
诗人倡导变法多年,身心俱疲。而夏夜的微凉,竟让“病骨”觉轻,可见这份凉爽的珍贵。天快亮时,凉意未散,仿佛能“浣”(洗)去内心多年积压的愁绪。
结尾是全诗的落脚点,如此清凉的氛围,更加坚定了诗人归隐的心意,他对林泉的向往宛如如江水滔滔,从未停息。“江湖意”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早已有之的退隐念头,只是此刻被夏夜的清凉催化而变得坚定。
“滔滔”既指江水奔流,也指这份归隐兴致,恰如江水一般般绵延不绝。从“畏热”到“坚意”,诗人完成了一次内心的确认,而这确认竟由一场夏夜的微凉触发,可见王安石的诗歌技法高妙。
王安石夏夜抒怀,题写一首五律,炼字精准,余味无穷。全文没有豪言壮语,却句句透露着一位伟大改革者的真诚。他会感到疲劳,也会觉得愁闷,更可能想到逃避,不过诗人在一片清凉中又重新确认了方向,那份江湖意终究还是让位给了家国心,即使改革最终失败,他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