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大明蜀藩:湿地公园内的王陵地宫探秘‖覃觉民

发布时间:2025-08-12 07:31  浏览量:1

·湿地公园内的王陵地宫探秘·

覃觉民

蜀藩,始封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首代蜀王为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就藩成都府,传至第十三代蜀王朱至澍时,崇祯十七年(1644)八月,张献忠攻破成都,朱至澍偕妃等投井自尽,蜀藩遂绝。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正觉山脉一线探明亲王(僖王、成王、怀王、惠王、昭王)陵5座、王妃(僖王赵妃、继妃及成王次妃)墓3座、郡王陵2座(黔江悼怀王陵、半边坟郡王墓),以僖王陵为中心,形成集中的10座明代蜀藩陵墓,所在区域石灵乡因此在撤乡建镇时更名为十陵镇(今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

明蜀王陵博物馆,位于十陵街道大梁村八组青龙湖湿地公园内,背倚正觉山,面朝青龙湖,内有僖王陵地宫、昭王陵地宫(迁建而来)及文物陈列馆可供参观。

精美绝伦

僖王陵

迈入博物馆大门,一条复建神道撞入眼帘,两侧各植有一列龙柏,并置一尊石像生,神道尽头是现代修筑的王陵门楼。陵园原有大门、神道、供坝、享殿及方城明楼等地面建筑,明末均毁于兵燹。

地表下8.91米即是地宫,全长32.5米,宽8.96米,高6.59米,呈东北西南向,为琉璃及砖石仿木结构的三进三重殿四合院布局,大门、前庭、前殿、中庭、正殿、后庭、后殿、寝殿、琉璃砖壁等(为便于理解,本文采用考古队员手绘图中“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的结构表述)沿中轴线次第展开,气势恢宏,俨然缩小版的蜀王府,有已发掘的“明代帝王陵中最完整精美的地下宫殿”之美誉。

沿44米的石阶拾级而下,八字墙在地宫入口翼展,中央原有金刚墙(发掘后拆除),两扇各重约2吨的朱漆石门向内打开,各有九九排列的81枚乳钉,已超出亲王墓门七七排列49枚乳钉的规格。入口当中置一座冲天耳石燔炉,炉座上繁花似锦、龙踏祥云,三只龙首炉足托举云气缭绕的炉身,口沿及双耳饰回纹,设计精巧,工艺繁复。

炉后即是僖王圹志碑(即墓志铭),碑首镌篆书“大明蜀僖王圹志”,两侧各阳刻一条腾云驾雾的五爪游龙,亦超出亲王“四爪龙”的规格,结合石门乳钉数量推断,显为皇帝特许。

碑文用楷体写就,笔法工整严谨,内容通俗易懂,概述了僖王短暂的一生。僖王名朱友壎(同“埙”),为首代蜀王朱椿之孙、悼庄世子朱悦燫嫡三子(嫡长子靖王朱友堉为第二代蜀王,不满25岁早逝且无子;嫡次子朱友坿19岁去世),第三代蜀王。

碑文中“淳厚端淑,言勤率礼,未尝有过”是极高的评价,与谥号“僖”恭谨无过之意相匹配。其曾经患有“风疾”(有抽搐、晕厥、行走不稳等症状,可能是一种心脑血管疾病),病愈后又突然复发,宣德帝立即命人携太医前往救治,却半途等来噩耗。僖王终年26岁,在位仅一年零九个月。皇帝震惊悲痛,罢朝三日并派专人前来祭奠,这便是81枚乳钉与五爪龙的由来。

步入中室,回首向上望去,不易发现的细节跃然于殿脊之上的券顶,2处被人为破坏的痕迹赫然在目。左侧被修复的方形大洞,源于1978年扩建石灵乡中学操场时无意间凿穿,从而拉开了僖王陵地宫考古发掘的序幕。

右侧不规则者实为盗洞,洞中还填有石块。考古发现,地宫中有2具男性骸骨,一具散落在寝殿中被劈开的棺木周围,是为僖王;而另一具则出现在盗洞下方。故事情节便已了然:月黑风高的深夜,几名盗墓贼攀上王陵封土,自上而下精准找到两券衔接处、地宫最薄弱的部位,凿穿券顶,踏坏殿脊,吊下绳索进入地宫,粗暴地劈开棺木拖出遗骸,大肆搜索金银细软。“摸金”得手后,不料先上去的盗墓贼起了歹心,将还未及返回地面的最后一名同伙杀死或砸晕,并以石块封堵盗洞以绝后患。

中室规模及布局与前室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三张祭案和一方石座。依蜀王府建筑形制,入口甬道及前、中二室均设廊房,其上琉璃烧制的脊兽、瓦与斗拱等虽已褪去华彩,仍可见其精致逼真。各门窗纹饰俱同,上部柿蒂纹、中部缠枝纹、下部团花纹,均为线刻,寓意福寿连绵不绝。

后室两侧辟耳室,中部置须弥座石棺床,四周浮雕莲瓣、云龙及缠枝纹样,中央辟一长方形金井,井内填以生土,意为接地气、承龙脉、沟通阴阳。金井之上,原有被浮雕云纹棺座托举的朱漆楠木棺。棺床正上方宝顶浅浮雕彩绘八瓣莲图样,莲瓣中各生金轮、尊胜幢、宝瓶、宝伞、吉祥结、双鱼、妙莲、右旋法螺,是为藏传佛教八宝(又名八瑞相、八吉祥),象征吉祥圆满,中央梵文“昙”字意为“法”(即“佛法”),可见僖王曾受到藏传佛教深远的影响。棺床后侧琉璃砖壁中部有一釉陶描金双五爪龙透雕,此设计是因壁后还有约90厘米的空间,用以堆放干燥木炭吸去寝殿潮气,僖王身后之事竟是如此周详。

明宣德九年(1434),一生如履薄冰的朱友壎,满怀遗憾与不甘,撒手人寰。因其膝下无子,悼庄世子朱悦燫嫡脉自此绝嗣。原盼望在八宝辉映、天龙拱卫、仪仗拥簇、侍仆环绕的场景中永世长眠,未曾想不仅遗骨被人扰乱,还被迫与盗墓贼同居一穴数百年。造化弄人,只余下华美的地下宫殿,无声诉说昔日蜀王府的富丽壮观。

不灭浪漫

昭王陵

即蜀昭王与其正妃的合葬墓,原址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洪河镇白鹤村成渝高速北侧,与其父惠王陵寝东西相望。陵园大门、神道、石翁仲、祭台、享殿、方城明楼等地面建筑均不存,地下部分在1991年修建成渝高速时被发现,经考古发掘后,陵穴置原地,地宫于次年整体迁入僖王陵陵园中统一保护。

其地宫长22米,宽5.7─6.2米,坐北朝南,与僖王陵地宫布局相似,但规模略小,均为依蜀王府建筑形制缩小的仿木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昭王陵地宫后庭、后殿、寝殿部分左右分置。地宫曾遭严重人为破坏,三重殿宇皆被砸毁,入眼处残垣断壁、满目疮痍。

昭王名朱宾瀚,为首代蜀王朱椿玄孙、惠王朱申凿嫡长子,第八代蜀王、明中期著名贤王。十三岁袭封,二十九岁去世,在位十六年间为人仁厚,政绩斐然,“昭”谥为“昭德有劳”之意,弘治帝常赞其贤能,亲赐诗以褒誉,并要求宗室以之为楷模。其墓志铭不见踪迹,仅残损的王妃圹志碑孤独地横卧一侧,“妃刘氏,南城兵马指挥明之女”“妃以贤淑选配……”“……子一人曰让栩(第九代蜀王)”,寥寥数语,勾勒她的一生。

后庭置整石雕就的供桌一方,其后立柱上则是地宫精华之一——双龙戏珠浮雕。不同于常见的左右排列,两条巨龙上下对望,张牙舞爪,竞逐火珠,翻腾于云海波涛之间,威风凛凛,气吞山河。近年有观点指出,上方龙首从侧面看,脸如月牙、下巴高凸,与明太祖的某一副画像极为相似,故此形象应与朱元璋有关。笔者认为纯属后人附会之说,尚不论此画像来历如何,亦不争“异相”还是“丑化”,单从翼善冠上出现帽正的细节,即可辨其真伪。2024年,国家博物馆也将展厅内的此幅画像作了替换。

寝殿被中部隔墙分离左右,墙中下部辟一殿,殿中二门半开,俗称“过仙桥”,便于恩爱的昭王与王妃“灵魂”沟通,含蓄而浪漫的设计,穿越五百多年时光,见证伉俪情深、琴瑟和鸣的不渝爱情。其下须弥座两侧各浮雕一龙一凤,标识夫妻梓宫(已不存)分别所在。二人棺床之上均置镂空金钱纹金井,亦填生土,此类形制的金井颇有创意、实属少见。

精美的双龙戏珠、半开殿门及龙凤浮雕,是破坏者不忍毁坏还是无意疏漏?今天的我们已无从得知。谁组织砸毁了地宫?从种种惨状来看,破坏者明显带有泄愤的仇恨心理,且绝非少量人力可为,属群体行动。一代贤王,英年薨逝,落得个尸骨无存的结局,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