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双手,两台琴,一脉和鸣
发布时间:2025-08-12 08:00 浏览量:1
张斯尧
安德烈与阿列戈双钢琴音乐会 刘方 摄
“弹双钢琴就像一场创造性的乒乓球赛,你抛出一个灵感,对方立刻回应。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演奏形式。”近日一场音乐会前,钢琴家安德烈·伊万诺维奇这般描述他们行将上演的演出。“每个人都在演奏中注入了自己的个性,但同时我们又处于一种彼此和谐的状态。”安德烈的好友,在音乐会上担任另一架钢琴演奏的阿列戈·瓦因施泰因教授随即补充道。
顾名思义,“双钢琴”是由两名演奏者用两台钢琴同时演奏的表演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个人各弹各的就能完成好双钢琴作品。音乐上的复杂性是一方面,更直接的原因来自两位演奏者中间隔着两架九尺钢琴。演奏者没办法像演奏三重奏,或是并排坐在一台钢琴前的四手联弹那样,在较近的距离彼此呼应。因此双钢琴作品在弹奏上面临着诸多技术难点。比如如何在乐句的起拍弹齐,如何同时驾驭两台钢琴(这件轰鸣起来就像乐队一样的乐器)实现音乐上的平衡等。在国家大剧院这场名为“仲夏小夜曲”的音乐会上,两位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好友安德烈与阿列戈,仿佛一个眼神、一个乐句便能领会彼此的意图,真的像在进行一场键盘上的乒乓球表演赛一样。
这是一场专门为暑期策划的双钢琴音乐会,他们从作品的知名度、演奏难度、风格多样化等方面不断优化调整,不仅保留了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传统优势曲目,还纳入莫扎特、格里格、埃内斯库、卢托斯拉夫斯基、圣-桑等作曲家的作品。最终的曲目单既体现出双钢琴的专业演奏水准,又不会让刚刚开始接触古典音乐的观众望而却步。
比如莫扎特的作品是每一个琴童都要学习的曲目,他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几乎可以算是孩子们与莫扎特的第一次接触。但就是这样一首家喻户晓的作品,大概是吃了“没有标题的亏”,单看作品名字总会让一些人反应不及。可只要第一乐章的主题一被唱出口,就会让人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它!我以前弹过!”
此次两位钢琴家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是由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编配第二钢琴的双钢琴版本。“格里格的作品有点像为雕塑披上衣裳。就好比我们面前有一尊精美的大理石雕像——那是莫扎特的音乐,格里格没有改变其中的任何旋律,而只是为其披上一层透明的纱衣,不仅不掩其美,反而进行了点缀与升华。其童话般的色彩,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元素。”从舞台上走下来时两位钢琴家分享着他们的感悟。
此外,这份曲目单中还暗含一些有趣的知识点,比如维托尔德·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大部分改编曲都已遗失,此次演奏的双钢琴版《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是他仅存的改编作品;尼古拉斯·埃科诺穆之所以要将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改编成双钢琴,是为了能与阿格里奇同台演奏。
和听交响乐、独奏会中那些更“严肃”的作品不同,听双钢琴的作品,我好像总能从中感受到作曲家像是为了寻找或者表达一种趣味而写作。这和他们在创作自己其他的作品,比如奏鸣曲、组曲、交响曲时很不一样。或者说写作双钢琴作品,更像是作曲家们的一种“爱好”。
音乐会上,艺术灵感在舞台上不断诞生,安德烈与阿列戈不断挑战演奏的难度,不断向全场观众展现着双钢琴的各种打开方式。与之相呼应的,是舞台下的那些小观众也在“渐入佳境”。这甚至是整晚音乐会更让我感动的部分。
比如在一开始,稚嫩的他们还没法仅根据场内的文字提示准确分辨乐章结束的位置,但大家给了孩子们足够的包容和耐心,资深的乐迷们也作出了表率。没过多久,在全场观众所营造的氛围中,这些小朋友们很快就“跟上了”古典音乐会的观演节奏,在乐章之间保持安静,在作品完成后拍着小手起劲儿地鼓掌。
这种在文明观演环境中的进步与成长,给两位钢琴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的小朋友让我们感到惊讶。他们会被那些特别鲜明、特别有画面感的音乐所吸引。能够理解一些看似复杂,甚至是现代派的音乐。他们通过形象、情感去感受,仿佛是用‘皮肤’直接感知音乐一样。所以我们非常有信心会有更多的中国孩子喜欢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