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社保,应考虑经济环境压力!
发布时间:2025-08-12 07:59 浏览量:1
作者:徐吉军,新媒体:汉唐智库!
2025年9月1日起,中国将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强制缴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明确,任何规避社保缴纳的私下协议都将无效。
这一新规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小微企业、餐饮店和小商贩而言,高额的社保成本可能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许多利润微薄的个体经营者和小店主可能面临经营困境。
一些小商店实际上连老板自己都不见得缴纳社保。对于一些低员工来说,可以接受没有社保,但绝不接受一个月少拿几百块钱的工资。
不少网民将新规解读为社保强制缴纳令。
实际上,社保一直就带有强制性,但以前有的员工自己不想缴,公司可减少成本自然乐见其成;或者公司不想缴,就会跟员工商量多加一点薪水,使双方到手的钱都能最大化。
这种现象在小微企业中十分普遍。
一些不接地气脱离现实的人,张嘴就说缴纳社保对普通劳动者有利,却不考虑很多低收入人群优先考虑的问题,从来都是当下而不是遥远的未来。
按现行规定,社保需要缴满15年才能退休后领取。2030年后,这一年限将逐步提升到20年。
很多人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谁知道20年后什么样呢?
2024年中国就业人员总数约7.34亿,但根据统计公报中参保人数最低的失业险推算,拥有完整社保(五险)的人数最多为2.46亿,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3.5%。
如果说社保是好事,那为什么大部分劳动者都没有完整社保?
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城乡二元制结构依然现实存在。几亿农民工进城务工,由于就业状况和单位并不固定,导致社保无法稳定缴纳。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什么时候消除了城乡二元制,什么时候才能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必须看到,中国社会距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依然非常遥远。
面对强制缴纳社保的新规定,很多企业的应对之策就是聘用退休人员务工。如此一来,退休人员可以继续发挥余热,企业不用增加社保负担,一举两得互惠互利。
8月8日,上海一家连锁生煎店就被曝出公开招聘退休人员做沪语服务员,要求年满50岁,综合薪资3200元/月,提供员工餐,做一休一。
上海退休人员的退休工资一般来说3000到5000,加上3200的退休返聘收入,一个月净到收达到7000。退休后收入倍增,多么完美的晚年生涯。对于一些需要钱的人来说,完全可以工作到80岁了。
企业利用这种操作来规避强制社保,到底合不合理?
存在即合理。
根据上海2025年最低社保基数7384计算,企业要承担的养老1181.44,医疗664.56,失业36.92,工伤14.77,生育73.84,累计1897.7。
聘用一个退休人员的工资才3000!
企业一算账哪个更合适一目了然!
很多不了解社会现实的人也许会指责企业主无良,然而真正的问题其实在于税负。
中国社保问题的本质是过高的缴纳比例以及政策实施的时机不当。
在经济下行、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官方此时收紧政策引发了广泛质疑和担忧。许多年轻人对此表示不满,认为在经济下行、工作不稳定的当下,他们更倾向于获得现金而非为遥远的退休金买单。
“不是我需要社保,是社保需要我”成为不少人的心声。
公开信息显示,以养老保险为例,加拿大雇主、员工分别缴存5.95%,合计 11.9%;美国雇主、员工分别缴存6.2%,合计12.4%。中国,企业需缴存16%,员工缴存8%,合计24%。
对比美国和加拿大,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与高福利北欧国家对比,中国社保缴存比例也处于高位,然而社会保障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为什么呢?
中国养老制度依身份划分(体制内\企业职工\农民),不同群体养老收入差距悬殊(比例达30:15:1 ).
有目共睹的是,体制内外相差甚远。
以养老保险为例,体制内除基本养老(单位16% + 个人8% ),还有职业年金(单位8% + 个人4% ),公积金按上限各 12% 缴存合计24%,两项合计缴存比例高达60% 。
这是体制内、国企工作人员巨大的隐形收入,最终还是由纳税人承担。客观上加重了广大劳动者的经济负担,加剧社会财富两极分化。
有网民根据2022年全国社保基金决算表分析得出,企业加上地方机关事业单位,每月能拿到1万养老金的人口,大概有600多万。
2025年5月,一篇题为《爷爷每多活一天,就能给家里带来566元的收入》的文章在网上传开。文章称,89岁高龄的爷爷是某集团技术骨干,一个月退休金1万7000元,相当于当地一般人三个月的工资,是全家的经济支柱,于是儿子孙子儿媳妇全家齐上阵,把伺候老爷子当成家里的头等大事。
在一家人看来,只要爷爷吃得好,心情舒畅,睡眠充足,就能健康长寿,就能为家人带来收入。在亲戚的眼里,爷爷就是活财神转世。
小区里的街坊邻居每次见到自己都会戏言道:“你爷再活10年,你家都能换别墅!”
这篇文章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这种情况在中国退休老人群体中确实存在。
2020年大流行以来,国际环境在变化,经济环境越来越严峻。
政府需要考虑长期战略问题,其实最需要做的就是减员增效。
一个有目共睹的现象是,很多政府机关大量聘用编外人员负责一线劳动,所谓的在编人员负责指挥。这种情况导致政府支出居高难下,企业经济负担越来越大。
社会利益格局越来越固化,导致所有的变革都面临重重阻力。
有些政策的制定者,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甚至首先考虑自身所在的群体阶层的利益,更成为社会机制良性变革的最大障碍。
路漫漫其修远兮,而问题迫在眉睫。
我们面临的是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