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视界丨基层尤其需要新闻发言人

发布时间:2025-08-12 08:00  浏览量:1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近期,几起热点事件发酵出滔天巨浪,受波及的单位一度泥潭深陷,一处被动处处被动。而无独有偶,近来也有传媒行业人士发出感慨,“公关,越来越不敢接媒体电话了”,并牵出了关于“公司发言人制度”的种种思考。如何回应舆论关切、如何用好发言人制度?这已然成为全社会都要面对的普遍性课题。

舆情应对,固然没有尽善尽美,可求个“八九不离十”,并不算过分的要求。然而现实中,一些基层部门面对舆情的表现,简直可称“七零八落”,主打个脚踩西瓜皮,一步步滑向更加难以控制的局面。

相当一部分舆情,源起于基层场域、一线单位。这些地方,长久平安无事,岁月静好,以前没怎么遇到舆情,久而久之,就麻痹大意了。于是乎,吃瓜吃到自己时,面对媒体采访、网友追问,有一问三不知的,有顾左右而言他的,更有支支吾吾装傻充愣的……

第一道防火墙成了加油站,某些涉事基层单位失当应对,如同抱薪救火、烈火烹油,让事态一发不可收拾。一个根本问题由此显现——基层单位的信息发布和双向沟通能力有短板,新闻发言人或者类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存在着局部缺失。

梳理公开信息可知,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拓展到了县处级单位。也有部分地区实现了域内各条块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全覆盖。但总体而言,越往末梢,“新闻发言人”越是虚化。末端场景下,所谓“新闻发言人”常查无此人,或是有名无实。置于当下的舆论生态中,建立、落实好基层单位新闻发言人制度,愈显迫切。

传统的通讯员、联络员,不足以适应当下的信息发布需求。基层单位过去与媒体打交道,一个主要的渠道就是通讯员。其工作模式相对简单,写作、投稿、提供素材,这种喂料式的“新闻输出”,不足以处理敏感事件。再说联络员,主要负责单位与媒体的日常联络,却更多是保持接触的“接口”而非实现交互的“端口”,关键时刻,很难担起回应知情诉求、有序引导舆情的重任。

简单的责任上交,常导致小事拖大、火烧连营的被动。不少地方都有类似规定,“涉及全县的重大事件和恶性事件由县委宣传部统一协调,由县委、县政府新闻发言人对外发布。”现实中,某些基层单位却不管大事小情,遇事必隐身、有事必上交。明明是第一事发地、直接管辖方,却隐身、噤声,惯常以挂掉电话或“问上级”敷衍了事。此类散漫操作,每每被媒体原样摘录、做成词条、冲上热搜,所谓“二次舆情”“舆情次生灾害”,恰是肇始于此。

凡此种种,都要求地方基层部门强化新闻发言,提高本地、本级舆情处置能力。

面对下沉、分散且高频的舆情,基层也不是完全没有准备。但谈及新闻发言人,最重要的问题已不仅是“有没有”,更是“好不好”。

有的新闻发言人“权责错位”,关键时刻没权发声。有的地方,相关负责人不想公布电话号码,就将发言人责任层层下移,最终,最基层者成了“发言人”,权责不对等,自然沦为“隐形人”和“客服”,要么不出声,要么一问三不知。即便新闻发言人够分量,一旦舆情升级,群众不信任、上级不放心,最终还是发言权上移。于是,“等上级”成了某种惯性,却屡被解读为对民意的漠不关心。

有的地方“新闻发言人意识”不足,随意发声,“灭火”反成了“放火”。或新闻发言人自己手忙脚乱随意发声,把媒体采访当唠家常;或其他人员把严肃发布随意化,道听途说的、带个人情绪的、自相矛盾的,都悉数传,信息出口一团乱麻、越说越乱。这些都是意识不足的体现。今年“3·15”晚会曝光“啄木鸟”时,该公司多个微博账号慌了神,有的不认账、有的关评论……杂乱声音让网友骂声不断。网友把企业微博当成“企业”,也会把政务新媒体当成“办事窗口”,把某个行政客服电话当成“政府”。这愈发证明,“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舆论形象已和执政形象高度关联,完善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是基层的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已历经40多年的发展与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列为重要改革任务,就是希望新闻发言人制度更加适应发展新形势、传播新特点和群众新期待,不仅优化新闻发布,更能在面对危机公关等“遭遇战”时,行云流水、有效出击。这一改革,自然也需深入到基层。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严格选人、用人。新闻发言人,既要有敏锐的政治意识,也要善于和群众沟通,还要熟悉工作业务、了解社情民意。如今,不少单位日渐重视新闻发言人制度,组建由专家和新闻专业人才组成的队伍。基层“一把手”也要抓舆情,在发现苗头时,不光要有学者的谨慎,更要体现媒体的速度和党员的担当。

提升基层新闻发言人能力。基层是和人民群众打交道的第一线,新闻发言事关执政形象,必须严肃专业。事实上,不少舆情就是因一句妄言,连累集体背锅。可见,不仅新闻发言人自己需要成为舆情应对的行家里手,基层单位内部所有公职人员,也要强化“新闻发言人意识”,发言勿儿戏。

一只蝴蝶尚可掀起龙卷风,寻常小事,亦可引发滔天巨浪。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感知民生的“毛细血管”,基层单位不能大意,有效化解小矛盾,时间等不得、责任推不了。

【本期话题】

你认为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哪些技能?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蒋璟璟 刘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