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张学良其他缺点,单凭“西安事变”,能不能认为他功不可没?

发布时间:2025-08-10 15:53  浏览量:1

看张学良,只有两个标签往往套不住他!有人说他遗臭万年,有人觉得他名垂青史,说是夹在中间其实也不贴切。那场“九一八”,东北像个巨兽被敲碎,他按下“不抵抗”那颗按键,日军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山河就成了对方的囊中物。那不是普通的丢地儿,兵工厂、枪炮、飞机,所有大投入的工业积累,没人动手炸毁,没人安排后撤,连给敌人添点麻烦都没做到,这人心里咯噔吗?撤退时拔腿溜得快,没人管那一地狼藉。要说这些真不是偶然,想想那会儿张学良掏空东北留下的一堆设备,等于直接给日本人加了火力?这说着说着,有人情绪就要激动起来了!

当时的舆论,一夜之间把“不抵抗将军”钉在了耻辱柱上。东北军被调到关内,张学良像个被扫地出门的主人,全靠蒋介石的供应过日子。可蒋安排的活儿也不是什么好差事,一边让他去围剿红军,一边暗自在消耗张手里的兵力,目的太明显,谁都看得懂。张手头的队伍挨批、减员,等他张口要补充力量,迎来的只是撤编和裁军的答复,这回有点难堪。张心里落差大,每当听到“打回东北老家去”的口号,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帅能不扎心?

许多人以为他消极怠工,故意敷衍。可蒋介石盯得紧,压根不给张喘息。后来,杨虎城的出现给了张点不一样的选择,西北那边也有人喊抗日了,那声音像针扎在张学良耳根。杨虎城不停拍着他肩膀说,现在不联合抗日就来不及了?真要等东北再丢一次吗!张学良犹豫、挣扎,甚至私下里在日记里写,实在受不了,都快疯了。这事搁别人身上,谁能全身而退?他真的就彻底没法忍了?

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每一步都像踩在玻璃渣。张学良最后一搏,不是简单的兵谏,而是踩着悬崖边玩命。他和杨虎城商量,俩人也不是同一挂,但都憋着口气。12月12日凌晨,熬出那枪响以后,蒋介石被扣住了,谁都愣神,连张自己都没想好后头怎么办。他说自己一夜白了头,这话是真是假?其实挺模糊,没人证实过。过程瞬息万变,张学良突然成了民族危亡时刻的搅局者。

局面僵在哪里,西北阴沉的冬天,谁都等着蒋介石妥协。最后,和平解决,比啥都强,一场内战就此被按下暂停键。抗日的大旗下,不管原先多少矛盾、多少旧怨,好像都能暂时搁下了。不得不承认,这场风波为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划了起点。东北军、八路军、西北军、川军……这些本不是一条心的军阀军队,硬是被逼到一块儿。这条路当然坎坷,可铁的事实是:这事那年就成了。

可有些事完全不能归结到某个人的个人品行,东北那么大,没几个人能抗住那样的压力。谁都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说完就能搂在一块儿?哪那么简单。张学良身上难讲清,年轻、率性、爱玩花样,也有过冲动。张学良的军队混得不怎么样,自己出身又显赫,难免给人“公子哥”的印象。实际上,他背的锅比外界评价的重,还得说一句,如果不是西安那一出,他绝不会进了“民族功臣”的尊贵席位。偏偏他也确实挺住了。

有人要说张学良属于英雄,别人会提出鄙夷。东北丢了,是他责任?日本提前布局多年,军政系统烂成一锅粥,真放谁上台就能稳得住?这话其实没答案。更别提,当初蒋介石也主张“不抵抗”,光张学良挨骂,是不是冤?不过再反过来,真要全赖形势?他一个当家将军,没做出决断,责任还能推几分?你去问街边老人,十有八九只能叹气摇头,没谁能拍着胸口下定论。

对比吴佩孚,到了晚年,即便旧军阀烙印没法抹掉,否认他不与日伪合作,也没人会说他是“民族败类”;再说汪精卫,不管他早年追杀摄政王多义无反顾,到了最后两字——“投降”,一个历史定位就变成“死罪”。张学良的命题多少有点像个变数。他当然不完美,所谓“花花公子”也是真的,偶尔办事儿不牢靠,可谁都拿不出有确凿证据证明他彻底投降过、叛变过。

其实事到如今,再回头看那些争议,历史无法彻底虚化谁的责任,那始终是血淋淋的现实。张学良有失误,也有人说他临危受命,谁敢说当年自己在那位置就能做得更好?据说当时东北各地的百姓转头骂他狗血喷头,但坚决不愿意让日军蹂躏,是张学良后来最真切的情感。这种事情,外人看着冷静,参与者未必这样,你说到底谁能搞清楚?

可有的细节不能省,比如张学良不止一次写信要求增兵,中央一拖再拖,拖到最后弄个烫手山芋甩给东北自己收拾。这种推诿,放哪都少见。张学良自己私下跑去联络地方势力,结果还是两头不落好。说他无能?说他被动?其实都没说到点子上。所以有时候,他的形象看着模糊,像谁都不是又和谁都有点像。

民族大义这玩意,真没标准答案,但西安事变算一个转折,这事算张学良功绩,有的观点是对的。有个段子说,南京中央早就想削弱东北势力,西安事变其实蒋介石半推半就。真假如何不好说,但外界始终觉得张学良心气散了,年轻时的飘逸全变成中年的沉重,这种落差,谁都躲不过。

另有一说,张学良也是因为个人野心,当时赌了国运,这话根本无从证实。谁都不是张学良肚子里的蛔虫,但抗战后,他在夹缝里活着几十年,不再掀起波澜。张学良晚年回忆,曾有几个夜晚自己彻夜不眠,家国、责任、个人安危,统统压在一人身上。有人佩服他的抉择,也有人鄙夷他的迟疑,每个人心里的“民族英雄”标准都不一样,这点没错,他一直没法摆脱众口铄金。

**历史很少有只靠一件事就盖棺定论的人物,张学良之所以被反复提起,是因为他的决定和中国的命运绑定得太紧。**

他不是纯粹的民族英雄,可也算不上民族败类。他身上背着太多矛盾,结果大家怎么看他,其实都是各自心里那点“公允”,天下人各自有各自的磅秤。

张学良的名字,留在历史长河,多少有点纠结和参差,成败也许不重要了吧,重要的是留住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没有谁真正说得清。

这事,也许就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