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我的完美只是为了做个好女人
发布时间:2025-08-12 06:00 浏览量:1
文/灵犀一墨
说到贤后,历史上真正能排得上号的并不多,而今天我要讲的这位,如果她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她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兴许是太完美,36岁的芳华之年这位大女主便撒手人寰,给自己的夫君和她的孩子,大唐的子民们留下了深深的难以释怀的悲痛。
据史料记载:长孙皇后(文德皇后)长孙氏出生于公元601年3月14日,鲜卑族,河南洛阳人,也有说是陕西西安人,小字观音婢,有说长孙无垢,但具体是否属实史书没有详细记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自幼酷爱文史。
但无奈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八岁的长孙氏失去了父亲,自己和弟弟被寄养于舅父高士廉家。寄人篱下的日子,长孙兄妹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和艰辛。但好在舅父用尽全力关照,长孙氏和哥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虽说不如在自己亲生父母身边自在,但总算有个落脚之地,被同父异母兄长赶出家门的兄妹在舅父家受伤的心灵得到了些许的慰藉。
据说长孙皇后的伯父长孙炽十分欣赏唐国公李渊睿智大气的妻子窦氏,窦氏在年幼时曾经劝说舅父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北周大局优待突厥皇后。长孙炽觉得窦氏这样优秀的女子必然会教出出色的子女,所以经常劝说长孙晟为年幼的长孙氏与唐国公家结下姻亲。长孙晟赞同了兄长的建议,给长孙氏定下了婚约,无奈天有不测风云,婚约定下后不久,长孙晟却因病身亡。
随着家中异母兄长掌权,长孙兄妹彻底失去了长孙家这个依仗。在舅父家的兄妹二人相依为命,在舅父的优厚待遇下,兄妹二人立志要靠自己的双手寻回属于他们本该有的东西。这期间长孙无忌成为了李世民的好友,二人经常一起玩闹,搭弓射箭,讨论时事,李世民作为长孙无忌的好友,经常光顾高士廉家,高士廉见李世民绝非常人,又知晓长孙氏幼年时的婚约,所以在长孙氏丧期满后,作为代家长的身份将长孙氏许配给了李世民。就这样13岁的长孙氏与16岁的李世民开始了伉俪情深的婚后生活。李世民也早就对这个好友的妹妹暗自心动,二人婚后和谐美满。
史书记载:长孙氏与李世民互爱互信,相知相伴。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长孙氏倾尽所能。公元613年李世民的母亲窦氏过世,同年次月因为杨玄感谋反,同谋兵部侍郎斛思政逃亡至辽东,因为长孙氏的舅父高士廉与斛思政交好而被贬。新婚燕尔的小夫妻接连受到巨大打击。
越是关键时刻越能见证人心。
在重大的变故面前二人互相安慰,扶持激励彼此。在悲痛面前,他们选择了将悲痛埋藏于心底,在李世民面临困难时,长孙皇后始终将丈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丈夫在前线浴血奋战时,她就在后方为丈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力求让丈夫无后顾之忧,随着李世民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长孙氏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唐国公府的当家主妇一职,在公公的信任支持和丈夫的爱护包容下,长孙氏作为一个贤内助为丈夫默默积累着声望,在太原附近出资修建了玄中寺,并于寺中聆听钟声,李唐家的声望和长孙氏的仁德也随着仁寺的钟声在百姓中传扬,平和的在太原郡百姓心中扎下了根。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公元617年李家五月李家举义旗,同年11月22日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次年618年三月李世民改封为赵国公,在李世民和长孙氏之间,夫为妻荣,妻为夫荣,长孙氏随丈夫先后被封为秦国夫人和赵国夫人。
据有关史料记载:义宁二年(618年)5月20日李渊受禅后登基为帝,大唐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六月初李世民受封秦望,长孙氏为亲王妃,自此为了丈夫的事业,长孙氏紧跟丈夫的步伐,做到一位贤妻良母该做的一切,无论在丈夫的事业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上,感情上。
长孙氏无不周到细致。主帅丈夫常年出征在外,其间长孙氏接连为李世民生下了三子四女,带着对丈夫的思念,身边李世民兄弟对丈夫的猜忌和嫉恨,长孙氏受尽宫中异样的眼神和排挤,但她不卑不亢,既没有埋怨也以宽容的心对待那些猜忌和别有用心的宫中手段,她坚守本心,孝顺自己的公爹李渊,同时与后宫妃嫔交往,以谦逊的态度以弥补丈夫与皇帝的嫌隙。
在后宫为丈夫存留助力。终于在尚书右仆射萧瑀和太子少保李纲等人的鼎力支持下,公爹高祖皇帝终是放弃了对自己丈夫下死手的举动。正由于长孙皇后的贤内助助攻,秦王府得以喘息为后面的绝地反击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在丈夫和兄弟完全撕破脸后,长孙皇后摈弃世俗的伦理纲常,冒着与丈夫同时背上弑兄逼父的骂名,坚定地站在了丈夫身边,当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她亲自跟随丈夫来到设伏的玄武门,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丈夫身旁,当箭矢如雨般向自己射来时,长孙皇后没有动摇,她站在城楼上从容地勉励将士,鼓舞士气,将士们无不感激秦王妃的亲自慰勉,在战争中跟家奋发无畏。长孙氏无所畏惧与李世民生死相随不离不弃的举动,深深感动着李世民,更激励着他获胜的决心。最终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完胜而划上句号。三天后李世民正式被立为皇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生死相随的长孙氏也被册封为皇后。从此二人明君贤后,熠熠生辉。
在一系列的大是大非面前,长孙氏弃小义而坚守大义,她始终以自己所能守护着丈夫和儿女们,硬是陪同李世民在生死迷局中闯出一条血路。尽管这条血路可能会被后世所诟病,但她义无反顾,因为她坚信丈夫的选择和心中的大义。
被封为皇后后,长孙皇后努力管理好后宫事宜,以智慧和宽容让后宫一片和谐,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她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她喜爱阅读书籍图传,即便是梳妆打扮时也手不释卷,甚至勉励丈夫常常日死己过,善待忠臣,经常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或夜深人静时,与丈夫一起共执书卷,谈古论今,从容以对,频频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据说在长孙皇后在时,一再以盈满为诫劝说丈夫,反对让自己的胞兄恩遇逾制,最终在太宗李世民的恩准下,长孙无忌以闲职高新退避了宰执之位。
据史料记载,在长孙皇后的护慰下,李世民身边名臣云集,比如曾说过“水以载舟,亦可覆周”的魏征等忠臣就多次得到过长孙皇后的“庇护”。与此同时,她也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力量不断提醒丈夫要行仁政,在她的辅佐下,初唐出现了有利的政治局面,君明后贤臣直,文治武功,亲切包容,因此大唐自李世民开始出现了万国来朝,无论是思想还是文化界都出现了铮铮向荣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长孙皇后以自做好自己丈夫的贤内助为出发点,她处处为丈夫考虑,为了孩子和丈夫,她竭尽所能,作为母亲她树立榜样力量手不释卷,宽厚待人,作为妻子她无条件站在自己丈夫的身边,默默做好妻子的本分,做为皇后,她努力辅佐,劝谏丈夫,匡正丈夫的过失,作为女人她温柔善良,善解人意,努力维护丈夫与自己与妾室的关系。作为儿媳,她孝敬公爹,赡养老人无微不至。也许是太过完美如她,引起了上天的嫉妒,公元634年,年仅36岁的长孙皇后重疾复发于太极宫立政殿崩逝,挚爱离世,李世民悲伤不已,遵从皇后遗愿,营山为陵,将长孙皇后葬于昭陵。
长孙皇后崩逝后,李世民倡导后宫嫔妃抄写《女则》,并将长孙皇后的墨迹和书籍整理成册,反复品读,以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她少于李世民结发,一生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在扶持丈夫身上,纵使深得丈夫敬重和爱慕,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萌发权力的欲望,而是只想做好一个女人,一个完美无缺,深得自己爱人终生爱慕的女人。在与丈夫走过的二十三载中,她一与之齐,终身不改。为后世女子之为妻,为母,为女人做好了最佳的榜样作用。
作者简介:灵犀一墨,原名:李海燕,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爱好写作,擅长随笔,散文、诗词赋、作词、剧本、微小说等。有不少作品见于刊物和多家知名平台并多次获奖。多家网络小说平台签约作家,发表中长篇小说近100万字。现为一知名中外合资文化公司的企划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