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AM:天然透明质酸,为实用锂硫电池电催化剂提供新方案!

发布时间:2025-08-12 08:06  浏览量:1

随着全球对高比能、低成本储能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锂硫电池因其理论能量密度高达2600 Wh/kg而成为新一代储能体系的研究热点。然而,当前锂硫电池实际能量密度不足100 Wh/kg,主要归因于其需依赖过量电解液(电解液/硫比E/S > 20 μL mg⁻¹)。为实现400 Wh/kg的实用化目标,E/S需降至5 μL mg⁻¹以下,但该条件将引发三大难题:多硫化物(LiPSs)浓度过高导致电解液黏度增大、离子传导受阻;多硫化物向锂负极扩散引发副反应,加速电解液消耗;硫物种溶解度饱和致使电极钝化,电池容量急剧衰减。

温州大学杨植教授、杨硕副教授和济南大学刘皓教授合作,创新性地利用天然保湿材料——透明质酸(HA)的双螺旋结构,设计出兼具电解液锁存与多硫化物催化双功能的电极改性剂。实验表明,HA通过分子内氢键高效吸附电解液,其螺旋腔内的N位点催化多硫化物转化,同时螺旋通道加速锂离子迁移。在8 mg cm⁻²高硫载量、3 μL mg⁻¹贫电解液条件下,电池实现11.76 mAh cm⁻²的面容量和409 Wh/kg的 gravimetric 能量密度,性能居国际领先水平。相关论文以“Hyaluronic Acid with Double Helix Ion Channels for Efficient Electrolyte Retention and Polysulfide Regulation in Lean-Electrolyt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上。

图1 揭示了HA的设计灵感:其双螺旋结构由两股二糖链(D-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D-葡糖胺)缠绕而成,螺旋腔可构建柱状离子通道并锁存电解液。羟基官能团通过氢键吸附电解液分子,而N位点基于元素周期扩展理论可清除硫自由基,抑制多硫化物穿梭。

图1 HA作为硫氧化还原(SRR)催化剂和电解液储库的设计灵感示意图。

图2量化了HA的电解液保留能力。紫外光谱显示HA对DOL/DME溶剂吸附量达74.8 μL mg⁻¹,是碳纳米管(CNT)的2.4倍。原位拉曼光谱证实螺旋腔可将溶剂分子约束时间延长至25分钟(单体混合物仅10分钟)。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螺旋腔内氢键吸附能更低(DME: -18.11 eV),显著提升微域电解液保有量。

图2 电解液保留能力量化:a) 标准溶液的叠加紫外光谱;b) 紫外吸光度与DOL/DME体积的线性拟合;c) HA和CNT吸附溶剂后的紫外光谱及吸附量;d,e) HA和单体表面溶剂环境的原位拉曼光谱;f) HA与单体吸附DOL/DME的模型及能量。

图3证实HA催化多硫化物转化。XPS显示Li₂S₆吸附后HA的N 1s峰向高结合能偏移,形成Li-N键。分子模拟表明螺旋腔N位点对Li₂S₆吸附能达-5.18 eV(石墨烯仅4.99 eV)。CV测试中HA改性电极极化电压差(ΔV)缩小,Tafel斜率最低至16 mV dec⁻¹(峰值II),Li₂S成核速度提升4倍,液固转化率(NTR)接近理想值3,证实其高效催化作用。

图3 硫转化动力学催化能力分析:a) 硫物种吸附能及Li₂S₆吸附模型;b) 富电解液下电极的CV曲线;c) 峰值II的Tafel斜率;d,e) Li₂S在HA/CNT和CNT电极的恒电位成核曲线;f) 液固转化率(NTR)对比;g) 电荷转移电阻(Rct);h,i) 放电过程中多硫化物原位紫外等高图。

图4阐明双螺旋加速锂离子迁移。CV斜率分析显示HA改性电极的Li⁺扩散系数(D_{Li⁺})全面提升。GITT测试中HA电极极化电压(189.1 mV)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验证:双螺旋结构的螺旋加速效应使D_{Li⁺}比无螺旋单体高1个数量级。

图4 Li⁺传输研究:a-c) 不同电极的Ip/v⁰.⁵斜率;d) GITT曲线;e) Li⁺扩散系数;f) 极化电压参数;g,h) Li⁺扩散分子动力学模型及系数。

图5展示电池性能突破。HA改性电极在0.2C下初始容量达1493 mAh g⁻¹(硫利用率89.13%),5C高倍率仍保持684 mAh g⁻¹。1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69.8%,单周衰减仅0.02%。更引人注目的是,高硫载量(8 mg cm⁻²)贫电解液(E/S=3 μL mg⁻¹)软包电池首周面容量11.76 mAh cm⁻²,能量密度409 Wh/kg,可驱动微型无人机持续飞行20分钟(较传统锂电提升4倍)。

图5 电池性能:a) 倍率性能;b) 0.2C充放电曲线;c) 1C长循环;d,e) 高硫载量贫电解液循环及充放电平台;f) 软包电池性能;g) 与其他体系的能量密度对比。

应用前景

该研究首次将天然保湿材料转化为高效电催化剂,通过HA的三重功能协同作用——螺旋腔锁存电解液、N位点催化多硫化物、双螺旋加速锂离子迁移,为贫电解液锂硫电池实用化开辟新路径。团队未来将探索更多低成本保湿材料,推动该策略在多元储能体系中的应用。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