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中的十字铺茶场
发布时间:2025-08-12 08:06 浏览量:1
在毗连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我县十字镇,有一座国内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大型茶场,这就是国营十字铺茶场。
全场现有一万多人口,四千六百余名职工,二万亩茶园,二十余座粗、精制茶场,主产品——茶叶,年产量占世界的千分之一,全国二百分之一,平均单产居世界先进水平。年出口绿茶二万多担,,内销三万多担,创汇二百多万美元,盈利三百万元,上交国家税金二百多万元。同时,场区不断扩大发展,逐步建成了商业、教育、医疗、文化等一整套生活设施,使整个茶场显示出在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昂首奋进的勃勃英姿。
不过,三十五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荒凉景象。是绿了山头而白发满头的老一代农垦战士,不断地艰苦创业,,勤俭奋斗,才使这块洪荒之地变成了皖东南的绿色翡翠。
三十五年前,以十字铺为中心的宣城、郎溪、广德三县交界处的百里山丘,诚如民谚说:“宣郎广,古战场,有山不长树,有地不出粮。茅草成了山大王,狼群野猪闹山岗。”一片茅草遍地、狼奔豕逐、土地贫瘠,人烟稀少的地方。
1953年春,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同志视察皖南,发现此处大有可为,指示芜湖专署在这里办起一个农牧结合的大型农场和农场群。芜湖地委书记张世荣,即抽调陈敬华、余本菊、刘淑尘、王家忠等县、区干部,于1954年春先后来到十字铺,搭起茅草棚,进行着首垦前的勘测和组建工作。四月二十九日定名为“安徽省国营宣郎广机械农场”,芜湖地委副书记许移山同志兼书记和场长。
接着,从海南岛调来一支以六台斯大林80号为主体的拖拉机垦殖队,在广德县的祠山岗、枫树岭,郎溪县的十字铺、前郎、后郎、水鸣桥,宣城的洪林桥、青草湖等地开荒地七万多亩,种上了高粱、玉米、谷子。由于受到当地气候和土壤等因素的限制,结果一年辛苦,所收无几。于是,华东局调查组对在此处建场产生了怀疑和争议,而曾希圣同志在党的“八大”发言中,则斩钉截铁地说:“宣郎广农场是一个适宜于发展多种经营的优良场址。“
农垦战士们认真地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当地少数农户自种自饮的茶叶长势良好,经请示批准,便改变以北方旱庄稼为主的种植计划,开始试种了茶叶,并从省农业局和徽、歙等地茶厂抽调茶叶技术员闻流思同志和陈继盛、何发明等五名工人来场进行管理和指导。
从1955年到1957年,播种、移植茶叶三千余亩。1958年第一次生产出绿茶80担,经安徽省茶叶公司鉴定,认为“绿茶外形紧细,色泽油润,叶底匀整……滋味嫩醇,可为高级绿茶”。10月,主持工作的副厂长余本菊同志赴京参加国庆现礼。12月,该厂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嘉奖。“以茶为主,农、林、牧、副多种经营”的办场方针由是确立。
大跃进年代,该场虽然也经历了政治上的一系列风云变化,但当时的场领导始终把勤俭办场,发展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为了夺取茶、粮生产双丰收,在芜湖、宣城、郎溪等县城派驻了庞大的积肥队伍,掏粪池,挖肥泥,一车车运回茶山、水田,改良土壤。1965年,该场部份茶园单产达到300多公斤,被农垦部门命名为“茶叶高产”单位,并颁发了奖状。
十年动乱期间,安徽省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的一大批军队干部,于1969年11月10日接管了宣郎广农场。兵团接管农场,对稳定该场因“文革”造成的混乱局面,较早地“解放”干部,对在茶、农生产上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实行茶叶初、精制结合,机械改造,兴修农田水利,扩大就业面和生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他们用带兵打仗的方法指挥耕作和管理生产,特别是茶叶生产,由于肥培管理不善,不注意采养结合,造成了衰败。这种情况,直到1975年兵团撤消,恢复农场建制,更名为“国营十字铺茶场”之后,才逐步改观,万亩茶园恢复了原来的风采。1978年,,本场研制成功的绿茶初制成套设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民心的各项政策落实,十字铺茶场推进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进行了企业整顿和一系列改革。
一是实行财务包干。1980年至1983年,该场根据国家对农企业实行财务包干的精神,按照场、区、队三级管理,三级核算的财务格局,实行了财务包干,给企业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实力。
二是全面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从1981年起,该场针对农、工、商、运生产经营的不同特点,推行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987年,又全面推行了厂长负责制和场长任期目标制,对发展生产、搞活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全面兴办家庭农场。为了从根本上摆脱旧的办场模式的束缚,调动广大职工和家属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该场从1984年到1985年春,根据中央首长关于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重要讲话和省农垦厅在寿西湖农场召开的场长、书记会议精神,在将近半年的时间内,共兴办了职工家庭茶场946个1469人,职工家庭农场778个1067人,其它类型的184个206人,占茶农职工总数的95%以上。
四是改革单一经营为农工商综合经营。19 8 1 年至1984年,全国茶叶处于滞销阶段,以茶叶生产作为经济支柱的十字铺茶场,由于单一生产毛茶、炒青,销售困难。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状态,该场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围绕“品种多样化,初、精制产销一体化,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路子,形成茶、工商综合经营新格局的指导思想,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制茶工艺,兴建了三座红、绿茶初、精制中心茶场,已能加工出烘青、红碎茶、红茶茶、花茶、黄大茶、龙井、绿箱等十多个品种,行销国内外市场。并广布茶叶销售网点,扩大销售面,提高本场茶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目前,该场在南京、上海、合肥、苏州、扬州等十多个大中城市设立茶叶网点36个,年销售量在百万斤以上,1988年增利42万余元。茶场商业发展也很快,兴建了茶馨楼、工鑫楼和商业街,1988年营业额达到873.24万元,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工业上也有一些开拓性发展,近年来先后兴建了饲料厂、轮窑厂、淀粉厂、茶叶专用肥料厂等。1988年总产值达965万元。茶机厂进行了更新改造,生产的650型滚筒杀青机荣获省优质产品,为我省农垦系统产品第一个跨入省优先进行列。
改革全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1979年至1988年共创产值11963万元,上交国家 稅金964万元。1988年与1978年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7倍,茶叶增长3.1倍,上交稅金增长13倍,职工、户场收入增长3倍。全场自1978年亏损112万元,变成1988年盈利282万元。
碧波万顷,茶香五洲。十字铺茶场正以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优质的产品,雄厚的实力,跨入国内国际市场,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