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句话,是孩子最渴望听到的!保存下来做个高情商父母
发布时间:2025-08-11 19:56 浏览量:1
欢迎读者们!
我是一位 喜欢 “画” “话”的妈妈,
曾从事编辑、记者、摄影的插画设计师
家有小公主一位,天天与小学生斗智斗勇!
期待一同探讨亲子关系,一同成长进步。
追溯到儿时成长,你小时候是否也听过这些熟悉的话:
“你听我的就对了,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多。”“哭什么哭,就知道哭,有什么脸哭?”“你就不能像别人家谁谁那样,讨人喜欢一些吗?”在传统的教育中,中国式父母羞于表达情感和鼓励,总是摆出家长的威严。儿时在成长过程中曾被这样说过,是不是常常感到委屈、愤怒,甚至不知如何反驳?
这些话不是“教育”,是打击;不是“爱”,是控制。于是习惯内敛、习惯乖巧,无法自信、无法自洽,总有太多的疑虑和担忧萦绕着自己。
因为它们的潜台词是:
“你不该有自己的主见。”“情绪是软弱的表现。”“你要成为别人喜欢的样子。”而从小被这样“教育”长大的孩子,长大后的我们往往也会变成:
不敢表达真实想法,只会迎合;不知道怎么调节情绪,只会压抑;为了被喜欢,委屈自己到失去自我。但实际呢?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教育语言”背后的伤害:
教育语言孩子的内在反应“你听我的就对了”不敢表达,缺乏判断力与独立性“哭什么哭”情绪压抑,无法建立情绪调节机制“你要讨人喜欢”形成讨好型人格,缺乏自我认同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话,已经悄悄夺走自己成长中的的自信、自尊与自我表达能力。
如果我们依然延用以前自己受到的教育方式,我们以为孩子只是“听进去了”,其实孩子正在默默远离你,关闭自己的心门。
那么,真正高情商的父母,平时都在说些什么?
他们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控制技巧”,
但他们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孩子内心最渴望听到的话!
像阳光一样照进孩子心里,成为一生的力量。
这三句话,不是教育秘籍,而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心理营养”。
太多父母把“听话”当成评价孩子的标准,
但你有没有发现:
那些“乖乖牌”长大后往往缺乏判断力、不敢冒险、容易盲从。
而真正健康成长的孩子,是能独立思考、表达自己观点的人。
这句话,是在告诉孩子:
“你有权利思考,也有权利说‘我不一样’。”
父母的角色不是“命令者”,而是“共情的引导者”。
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你是怎么想的?我想听听。”“可以不一样,我们来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孩子在这样的沟通中,学会表达、学会尊重,也会变得更有责任感与判断力。
高情商的父母不会堵住孩子的情绪出口,他们懂得引导,而不是压制。
你可以说:
“哭是没关系的,我在这里陪你。”
“等你准备好了,我们再一起想办法。”
哭不是软弱,哭完还能继续往前走,才是真正的坚强。
情绪被理解、被接纳,孩子才会有安全感、恢复力和面对问题的能力。
小时候,我们是不是常常听到父母说:“你就不能像别人家孩子那样吗?”
这类话表面是“激励”,实则是在用否定换服从。
孩子慢慢地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感受,只为了让别人开心。
但真正健康的孩子,是知道:
“我值得被喜欢,不需要压抑自己。”
“我可以善良,但也有自己的底线。”
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你已经很好,不需要取悦别人来证明你值得被喜欢。”“如果那件事让你觉得委屈,那就不要做。”这样的孩子,会成长为既懂得尊重他人,也懂得守护自己的边界的成年人。
这不是临时的鼓励,而是影响一生的内在结构。
孩子真正想要的,不是“完美父母”,而是被理解、被允许、被尊重的空间。
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痕迹。
是成为他心理上的“安全屋”?
还是一生都要修复的“隐性伤口”?
全看我们怎么说话。
如果你曾经没听过这些话,那你更该把它留给你的孩子。
从今天开始说出口,也不晚。
感谢这几个月陪伴小小七一起成长,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也别忘了【收藏+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父母听见孩子真正需要的声音,一起做个高情商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