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好书带你领略科学与文化之美

发布时间:2025-08-12 08:18  浏览量:1

中信设计“书香赋能・悦读前行”读书活动
第二期

邀您在书香文墨中

品读经典,共享好书

解惑、悟己、观世界

活动发起后

职工们积极响应

撰写读后感

表达对作品的个人理解

《科学与文化:

院士谈创新源头》

第三设计院(古建研究中心、幕墙设计中心)

袁昌勇

“科学与文化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灵魂”

科学与文化,恰似城市中纵横交错的经络。科学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带着速度与力量,推动我们向着未来飞驰;而文化,则是沿途的风景,是街边的雕塑,是建筑的风格,是空气中弥漫的人文气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座城市的灵魂,让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既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又能寻找到心灵的归宿。

第四设计院 冯晴

“中信设计的实践答案”

“人类发展向何处去?”中信设计的实践给出了部分答案。例如,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减少设计变更,武汉江夏之星项目采用绿色施工技术追求可持续发展。这种工程伦理与本书作者汪品先“地球未来”议题相呼应,揭示科技创新必须承载人文责任,正如书中所述:“文化发展铸造了当代人类,科学必须回答人类向何处去。”

第五设计院 朱宇航

“让科学与文化融合共生”

科学不应是少数人的精密游戏,而应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文化也不应是故纸堆中的陈旧符号,而要成为孕育科学精神的沃土。当科学与文化真正达成和解,人类或许能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同时,守护住文明最珍贵的温度。

城市设计中心 龚斌

“每个人都是创新土壤的培育者”

合上此书,汪品先院士的形象愈发清晰——他不仅是深海探索的科学家,更是文化荒野中的架桥者。他用一堂堂“无用的”人文课、一次次南海深潜、一本本跨界著作,践行着“科学即文化”的信念。对于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思维的唤醒:在科学与文化的交响中,每个人都是创新土壤的培育者。正如汪院士所言:“人类发展向何处去?这就是科学与文化面对的问题。”而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敢于打破学科边界、扎根文化深土的探索之中。

机电设计二院 陈彦洁

“人类精神的永恒求索”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科学传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社交媒体时代,科普短视频里的“量子速读”与“地摊文学”共享流量池,科学话语在解构与重构中不断异化。合上这本蓝灰色封面的著作,窗外的潮声似乎多了几分深意。汪品先院士用六十载科研生涯积淀的智慧告诉我们:当科学之光与文化之火在时间长河中相遇,照亮的不仅是知识疆域的拓展,更是人类精神的永恒求索。这场始于深海、终于星空的双向奔赴,终将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独特的印记。

《中国文化之美》

科技创新部 许颖

“美在品格、美在艺境、美与生活”

在全球化浪潮冲刷文化疆界的今天,《中国文化之美》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千年卷轴,以“美在品格、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重维度,将中华文明的审美基因解码为可触可感的生命图景……从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中吸取养分,将生态智慧、绿色基因融入设计,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综合办公室

洪焕

“让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核获得创造性转化”

在这个视觉文化盛行的时代,《中国文化之美》如一股清流,不断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化复兴,不是简单的符号拼贴,而是让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核,在当代生活中获得创造性转化。当我们在玻璃幕墙的写字楼里,依然会为水墨丹青会心一笑;在数字洪流中,依然会为诗词韵律驻足沉吟,这便是中华文化最深邃的生命力。

经营管理部 马越童

“重新获得生活的诗意与尊严”

《中国文化之美》中那些精美的图片和深邃的文字逐渐淡去,留下的是一种紧迫感:在技术理性日益主导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美学的救赎。这种救赎不是逃避现实的审美乌托邦,而是通过恢复细腻感知、深化情感体验、丰富精神世界来重新获得生活的诗意与尊严。传统美学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可以激活当代感知的活水源头。每一次真正的审美体验,都是对异化生活的一次小小起义,都是对完整人性的一次深情呼唤。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中华之美,历经千年而不衰,源于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感知与对和谐之道的坚守。正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今日读来,尤觉意蕴无穷,令人心生敬仰与思索。

机电设计三院 王科

“中国文化之美,美在精神,美在气度,美在境界”

这本书如同一座桥梁,引领我走进了中国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世界,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这种魅力不仅仅体现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上,更体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上。正如作者所说:“中国文化之美,美在精神,美在气度,美在境界。”总之,《中国文化之美》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让我能够从不同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激发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