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老员工被裁获赔88万,马上收东西回老家种地,老板却肠子悔青

发布时间:2025-08-12 08:18  浏览量:1

听说吗,公司又准备裁员了!”

“这一次优化,好像是针对开发项目组。”

2023年,上海某智能创造公司,张志强刚开完项目大会,路过茶水间时,无意中听到了几位员工的窃窃私语,他愁眉不展,内心也开始慌张起来。

他虽然是开发项目组总工程师兼元老级7号员工,但他们这种工程师,一旦过了三十五岁,如果不转型做管理,只会被替代,公司也早就动了裁他的心思,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

张志强,时年40岁,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上世纪90年代末,他孤身一人来到了上海,进公司时,厂房还只是租来的两间平房,甚至还未生产出自己的项目。

老板只比他大5岁,年龄相仿,很有拼劲,并许诺他:“志强,只要你愿意留下,等公司上市,你就是合伙人。”

张志强抱着一腔热血,带着两位年轻工程师,一边拆卸着德国进口设备,一边写着改进,仅仅用三个月时间,把第一台全自动焊接臂拼装调试成功。

头几年,每个人都很辛苦,张志强主攻技术,老板跑市场,第一年他们就创下了三百多万的营收,在接下来十几年中,公司越做越大,成了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

张志强也晋升为公司的“总工程师”,甚至可以参与管理层内部决策,只是没想到,伴随着公司的发展,情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一些老管理层,陆陆续续的离职。

朋友也找到了他,叹了一口气:“我们都是工人,别对公司动感情,干了十年、二十年都一样,老板觉得你不行了,就会被替换,老张你虽然是技术人员,但现在最不值钱的就是技术。”

张志强听后,心头一震,但没说什么,他还是觉得,自己不一样。

他仍然在岗,每天照旧带团队做方案、写报告、查数据,做新品测试,一项项推进项目进度。他相信只要自己手里有东西,公司不会轻易动他。

2019年,风向变了。

老板聘用了一位留洋背景的副总裁,他带来了一套新的管理理念,开会只讲“效率”与“成本”,原本一群靠项目吃饭的工程师,开始要给“品牌部”汇报。

技术部被一分为三,张志强所在的核心团队也被重新评估,岗位被重新梳理,绩效考核频率从半年一次变成每月一次。

他因几次考核不合格,年终奖从往年的六万变成了两万五,裁员的风声也传出来,首当其冲是技术部门,短短一个月就走了三位技术员工。

张志强终于意识到,可能轮到自己了。

他原本是直接向老板汇报项目,但副总裁从中插了一脚,让他先跟部门主管汇报,在向他汇报,等通过他的审核后,才能通知给老板,老板也默认了这一方案。

最让他心寒的,是他的助理小江,那个几年前还是跟他跑方案、请教技术问题的小伙子,如今却被提拔为“项目协调人”,很多项目对接,不再通过他,而是直接由小江和市场部沟通。

有一次,客户来参观,技术展示环节他被安排去调试设备,整个接待流程都没让他参与。晚上吃饭时,小江在客户旁边谈笑风生,聊得是未来的自动化战略与市场布局。

张志强坐在角落,举着筷子,半天没夹菜。

“张工,您也来说两句?”客户客气地问了一句。

小江赶紧笑着打圆场:“张工不太爱说话,但技术做得特别硬,我们团队的‘中流砥柱’。”

他听着,只觉得胃里翻江倒海。

他已经35岁,恰好处在一个“风口”,而且他还听说,小江是副总裁的侄子,他文化程度不高,但走了后门,这明显是让小江来顶替他的位置。

刚听说小江的种种传闻,人事部就联系了他。

人事经理笑得很客气,茶水都备好了:“张工,公司正值战略调整阶段,对岗位进行优化……技术部门的情况你也清楚,考虑到您的年资和贡献,我们愿意在法律基础上多给予两个月额外补偿,当然,作为老员工,您也可以主动申请转岗。”

“谁来接我的工作?”张志强问。

人事愣了一下,轻声道:“小江。”

“他?他能接替我的工作,是不是因为他是副总裁的侄子?”

经理笑了笑:“张工,这不是我意思,是公司的意思,你也别让我难做。”

他虽然考虑过离开,但自己的经济确实有些“差”,他刚在上海买下一套房,孩子刚上一年级,岳母前年又查出肺结节,每月都得回医院复查,各方面花销都需要钱。

他不是不想走,而是走不了。

他私下找到了老板,他却只说了一句:“志强啊,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你这样资深的技术人才……公司不会亏待你,但你也要理解变革嘛。”

张志强岗位被调整,依旧负责原来的工作,但年薪从40万调到了32万,第一年考核不达标,又多扣了几万,只剩下28万,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

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坚持了五年。

如今,他再次听到了裁员的风声。

当晚,张志强也将自己可能会被裁员消息告诉了妻子邱兰。

邱兰先是怔住,随即放下锅铲:“怎么会?你不是技术骨干,公司离了你不行吗?”

张志强没说话。他只是坐在椅子上,眼神有些空。厨房的油烟缭绕着他略显疲惫的脸。

“赔偿呢?”

“正常赔一笔,也就六七十万吧。”

2岁老员工被裁获赔88万,马上收东西回老家种地,老板却肠子悔青

订阅专属

现实情感·现代·家庭

蒋律师科普法律

本故事13分钟读完1.3万人在看

关注

“听说吗,公司又准备裁员了!”

“这一次优化,好像是针对开发项目组。”

2023年,上海某智能创造公司,张志强刚开完项目大会,路过茶水间时,无意中听到了几位员工的窃窃私语,他愁眉不展,内心也开始慌张起来。

他虽然是开发项目组总工程师兼元老级7号员工,但他们这种工程师,一旦过了三十五岁,如果不转型做管理,只会被替代,公司也早就动了裁他的心思,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

张志强,时年40岁,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上世纪90年代末,他孤身一人来到了上海,进公司时,厂房还只是租来的两间平房,甚至还未生产出自己的项目。

老板只比他大5岁,年龄相仿,很有拼劲,并许诺他:“志强,只要你愿意留下,等公司上市,你就是合伙人。”

张志强抱着一腔热血,带着两位年轻工程师,一边拆卸着德国进口设备,一边写着改进,仅仅用三个月时间,把第一台全自动焊接臂拼装调试成功。

头几年,每个人都很辛苦,张志强主攻技术,老板跑市场,第一年他们就创下了三百多万的营收,在接下来十几年中,公司越做越大,成了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

张志强也晋升为公司的“总工程师”,甚至可以参与管理层内部决策,只是没想到,伴随着公司的发展,情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一些老管理层,陆陆续续的离职。

朋友也找到了他,叹了一口气:“我们都是工人,别对公司动感情,干了十年、二十年都一样,老板觉得你不行了,就会被替换,老张你虽然是技术人员,但现在最不值钱的就是技术。”

张志强听后,心头一震,但没说什么,他还是觉得,自己不一样。

他仍然在岗,每天照旧带团队做方案、写报告、查数据,做新品测试,一项项推进项目进度。他相信只要自己手里有东西,公司不会轻易动他。

2019年,风向变了。

老板聘用了一位留洋背景的副总裁,他带来了一套新的管理理念,开会只讲“效率”与“成本”,原本一群靠项目吃饭的工程师,开始要给“品牌部”汇报。

技术部被一分为三,张志强所在的核心团队也被重新评估,岗位被重新梳理,绩效考核频率从半年一次变成每月一次。

他因几次考核不合格,年终奖从往年的六万变成了两万五,裁员的风声也传出来,首当其冲是技术部门,短短一个月就走了三位技术员工。

张志强终于意识到,可能轮到自己了。

他原本是直接向老板汇报项目,但副总裁从中插了一脚,让他先跟部门主管汇报,在向他汇报,等通过他的审核后,才能通知给老板,老板也默认了这一方案。

最让他心寒的,是他的助理小江,那个几年前还是跟他跑方案、请教技术问题的小伙子,如今却被提拔为“项目协调人”,很多项目对接,不再通过他,而是直接由小江和市场部沟通。

有一次,客户来参观,技术展示环节他被安排去调试设备,整个接待流程都没让他参与。晚上吃饭时,小江在客户旁边谈笑风生,聊得是未来的自动化战略与市场布局。

张志强坐在角落,举着筷子,半天没夹菜。

“张工,您也来说两句?”客户客气地问了一句。

小江赶紧笑着打圆场:“张工不太爱说话,但技术做得特别硬,我们团队的‘中流砥柱’。”

他听着,只觉得胃里翻江倒海。

他已经35岁,恰好处在一个“风口”,而且他还听说,小江是副总裁的侄子,他文化程度不高,但走了后门,这明显是让小江来顶替他的位置。

刚听说小江的种种传闻,人事部就联系了他。

人事经理笑得很客气,茶水都备好了:“张工,公司正值战略调整阶段,对岗位进行优化……技术部门的情况你也清楚,考虑到您的年资和贡献,我们愿意在法律基础上多给予两个月额外补偿,当然,作为老员工,您也可以主动申请转岗。”

“谁来接我的工作?”张志强问。

人事愣了一下,轻声道:“小江。”

“他?他能接替我的工作,是不是因为他是副总裁的侄子?”

经理笑了笑:“张工,这不是我意思,是公司的意思,你也别让我难做。”

他虽然考虑过离开,但自己的经济确实有些“差”,他刚在上海买下一套房,孩子刚上一年级,岳母前年又查出肺结节,每月都得回医院复查,各方面花销都需要钱。

他不是不想走,而是走不了。

他私下找到了老板,他却只说了一句:“志强啊,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你这样资深的技术人才……公司不会亏待你,但你也要理解变革嘛。”

张志强岗位被调整,依旧负责原来的工作,但年薪从40万调到了32万,第一年考核不达标,又多扣了几万,只剩下28万,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

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坚持了五年。

如今,他再次听到了裁员的风声。

当晚,张志强也将自己可能会被裁员消息告诉了妻子邱兰。

邱兰先是怔住,随即放下锅铲:“怎么会?你不是技术骨干,公司离了你不行吗?”

张志强没说话。他只是坐在椅子上,眼神有些空。厨房的油烟缭绕着他略显疲惫的脸。

“赔偿呢?”

“正常赔一笔,也就六七十万吧。”

邱兰没有说话,厨房变得安静,只听见锅中热油微微“哧哧”响。

他们的房贷每月六千四,儿子上初中的补课费用一个月三千,岳母的康复治疗一周两次,加上生活开支……一个月支出要在一万五以上,要是丢了工作,这可怎么办。

邱兰的收入一直不高,在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登记文员,一个月税后三千六,公积金很少,节假日还得排班,算不上轻松。

那一晚,两人没有再谈这个话题。但之后的每一天,张志强都能感受到那种无形的焦虑在家中蔓延。

他在网上投了二十多份简历,回复的不过寥寥几封,多数要么是“考虑更合适人选”,要么就是要求35岁以下。他有十六年经验,可没人关心。他懂生产线规划、懂进口设备调试,可都嫌他“年龄大,抗压能力不行”。

更糟的是,张志强的父亲突然在老家摔了一跤。

头部磕在地砖边缘,脑部出血,送医后做了急诊开颅手术,电话打来时,张志强整个人都懵了,做完手术,卡里的积蓄只剩下几万元,这段时间,他甚至都不敢向公司请假,生怕他们再次找到扣钱的理由。

终于,最让他担忧的事还是发生了。

“张主管,有空来一趟人事部,例行沟通。”电话那头语气客气,却冷得让人心里发凉。

张志强心头一紧,经验告诉他,“例行沟通”往往意味着不寻常的变动。他收起测温笔,悄悄叹了口气,他走进了人事经理办公室,廖青已经准备好了所有的材料。

廖青打开PPT,那是他熟悉不过的一张评分表:技术能力、项目完成度、协作指数、未来发展潜力……每项分数都在80分以下,尤其是“潜力”栏,只有个刺眼的65。

“张工,从数据上看,你这一年的绩效排在工程部倒数第四,考虑到你是资深员工,公司希望你能正视一下自己的状态。”

张志强沉默了一会儿,开口声音略微沙哑:“这个评分是谁打的?”

廖青面无表情:“一线主管和交叉部门联合打分。我们是做过数据清洗和交叉验证的。”

“可我今年负责的自动化项目提前了20天交付,没出过错漏。”他尽量让声音平稳。

“但你没带新人,也没有做出流程创新。”她翻到下一页,“而且,从同事反馈来看,你的沟通能力存在待提升空间。”

张志强皱眉,“哪个同事?”

“我们需要保护打分人隐私。”廖青合上电脑,语气平静得像结冰的湖面,“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写申诉报告,我们会备案。但流程不会暂停。”

张志强感觉脖子有点僵硬,他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廖青继续开口:“以你目前的工作能力,已经不在适合带领团队,你那块业务线将会并入新技术部,由小江接管。”

“那我呢?”

“公司给您的建议是转岗,可以申请内训顾问岗,做些文档整理、内部授课这类工作,薪酬也会有所调整。”

张志强语气平静,却透着压抑的怒意:“说白了,是让我要么降薪转冷板凳岗位,要么自动离职,对吧?”

对方顿了顿,勉强一笑:“我们当然尊重您的决定,但确实是架构调整,没有针对个人的意思……”

张志强没说话。他知道,这是裁员第一步——逼你主动走,好节省赔偿。

他有些失魂落魄的走出了办公室,再次调整薪资,恐怕就很难维持一家人开销,可他的年龄在职场上并没有竞争力,叹一口气时,迎面碰上了小江。

他一看到张志强,似乎也有些尴尬,但嘴角仍不自觉扬了一下。

“张工,谈完了啊?”

张志强略点了点头,准备错身离开。

小江却没走,又凑上来,声音带着几分故意的轻佻:“张工,这是怎么了,我听说人事找你谈是因为你上次的报表又出错了?那一份报表我亲自检查过,没错啊?”

张志强眉头一紧,脚步停住。

他缓缓转身,看着小江:“什么时候轮到你来检查我的表报了。”

小江愣了一下,嘴角收了收:“没、没……张工,你别误会,不过我跟你算是平级,检查报表和数据,应该也没问题吧。”

这句话像一根钉子,直戳张志强心窝。

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花了五年多时间,只是为自己打磨了一个“接班人”,他沉默几秒,眼神越来越深:“你觉得什么都学会了吗,我做这个行业的时候,你还在上小学,那时候项目没图纸、没现成算法,我们一根线一根线拉、一个参数一个参数试出来。”

“你是学了我许多技术,但我掌握的东西,把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我知道啊,但时代不一样,现在是AI智能选型、云端部署。”小江耸耸肩,“我不是说你不好,只是现在人们追求效率,我们也要适应社会,该淘汰的东西就应该淘汰。”

张志强喉结动了动,没再说话,只是盯着他看,像在看一个彻底陌生的物种。

现在不是跟小江吵架的时候,他必须考虑留下还是辞职,或者等待被裁员。

那晚他彻夜未眠。凌晨两点,他点开电脑,调出了自己这些年的项目文件。从第一代机械臂集成到最新的柔性流水线,他参与了公司所有核心项目。他一个一个翻,一页页翻,像在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

第二天上午十点,张志强穿了一件熨得笔挺的衬衣,敲开了副总裁陆启航的办公室门。

门外的前台抬眼看了他一眼,又低头继续敲键盘,眼神里没有什么波澜,就像他只是一个来访客户,而不再是曾经名列公司高管的“技术骨干”。

“进来。”

陆副总裁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年轻、清亮,带着一点居高临下的气息。

张志强推门而入。办公室装潢简约冷调,白色调主色,一面墙是透明玻璃,可俯瞰整个园区。他一眼就注意到墙边立着一幅奖杯展示柜,最显眼的位置摆着去年“优秀改革人物”奖章,上面赫然写着陆启航的名字。

“陆总,有时间聊几句吗?”张志强声音低沉却坚定。

陆启航放下手中的平板,脸上露出惯常的礼貌微笑:“老张,坐吧。你最近还好?”

张志强点点头,坐下,不绕弯子:“我不接受人事部的岗位安排。如果公司对我有意见,我希望能正面谈一次,而不是以这种‘岗位整合’的方式打发我。”

陆副总轻轻皱眉,倒了一杯茶推过去,语气依然温和:“不是对你有意见,是公司在转型。你也看到了,这两年我们在推动敏捷开发,组建跨职能团队。原来的条线模式不适应市场节奏了。你是老员工,我理解你心里不甘,但也要接受现实。”

张志强不动声色地接过茶杯,声音却更冷了些:“我接受现实,但我不接受你安排你侄子接管我一整条技术线的‘现实’。”

空气仿佛凝滞了半秒。

陆启航的笑意微微收敛,声音低了些:“老张,你这说法不太对。小江是研究生毕业,做过三年外企系统架构,他的能力没问题,很多流程改造就是他牵头的。任命是公司集体决定,跟我私人关系无关。”

他的这一句话,似乎已经承认了他跟小江的关系。

张志强不言语,只是静静看着他片刻后,他淡淡开口:“你让我换岗,你侄子接手我五年来一手搭起来的线;你说我‘可以轻松一点’,意思就是让我边缘化、自动走人。”

“我干了十六年,从零干到这个位置,我不信这叫‘合理安排’。”

陆启航放下茶杯,语气也不再掩饰:“张工,你在公司资历深,没人否认。但企业不是养老院。现在竞争激烈,公司必须精简、必须年轻化。你也看到——现在大项目客户都要求‘快速响应’,你这套传统技术管理思路,已经落后了。”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你也该给年轻人让让位。”

张志强站了起来,语气沉稳中带着寒意:“我不接受这个安排。如果公司非要逼我辞职,那我会写信给董事会,也会走仲裁流程。”

陆启航脸色一滞,眼底闪过一抹不快:“你当然可以找董事会,但我奉劝你,别真把事情做绝了。”

他稍稍前倾,语气低沉:“你干了十几年,公司没亏待你,现在是给你一个‘缓冲’的方式,不是裁员。你真去撕破脸,对你、对公司都不好看。”

张志强冷笑了一声:“我不怕难看。怕的是,忍着被你们当废人一样耗干。”

他头也不回地走出办公室。

陆启航望着那扇合上的门,脸色一点点冷了下去,手指轻敲桌面,半分钟后,拿起座机电话:“让人事那边,开始走流程。”

张志强回到工位时,周围几个同事神情有些不自然。

“张工,听说你被调去技术顾问岗了?”

“哎……老陆那边人事动作太快了。”

有年轻人凑在茶水间小声嘀咕:“他那线是老技术,又不懂Python那套新结构,换是早晚的事。”

“可这么做也太狠了点吧?直接把人侄子安进去,这不是明摆着搞人嘛。”

“谁让他是副总的侄子!”

张志强叹了一口气,将最后的希望放在了老板身上。

董事长办公室在公司顶楼,隔音极好,外面的喧嚣一点也传不进来。江董事长坐在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后,西装笔挺,五十来岁,鬓角已白,目光却依旧犀利。

“志强?坐吧。”

张志强坐下,手心发汗,却努力让语气平稳:“江总,我就不绕弯子了,我知道公司要‘优化’,我也理解要转型。但我不认为自己不适合岗位。我的经验、团队、正在跑的几个项目,您都很清楚。”

董事长低头翻着文件,没有抬头:“我知道你做得很扎实,老员工里,你是最让人放心的。但现在不一样了,外部环境变了,市场也不等人,公司不可能一直靠一批人撑着。”

“我不是想跟谁抢什么位置。”张志强眼睛发红,“但你要我把我一整条工艺线交给一个刚来两年的助理,您觉得他能扛住吗?”

江董事长终于抬头,叹了口气:“志强,你知道你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吗?”

“什么?”

“你太把公司当家了。”

这句话,像是用冷水从头泼下。

“企业是企业,不是家庭。你跟我这么多年,我也从未亏待过你,但你也要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张志强嘴唇动了动,没再说话。他明白了,原来坚持和忠诚在他面前,是没有意义的。

他沉默了一会儿,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从文件袋里抽出一个黑皮封面的本子,放在桌上,语气比刚才更平静:“这是这几年我整理的技术记录,从电路板更迭到组装程序的细节流程,全写得很清楚。谁接手我的线,如果肯看,会少走不少弯路。”

董事长盯着那本本子看了几秒,语气平淡:“你放着吧。”

“回去办手续吧,补偿我们会按规定给。”

他离职的消息,很快就在技术群里炸开。

“张工真被裁了?”

“真的假的,老张才是公司最稳的人啊。”

“听说他工位都清空了,人事连个正式公告都没发。”

没人敢在群里多说,但午休时,小声议论变成了常态。

小江正式顶替了他的位置,他对于张志强留下的文件毫无兴趣,随后就丢到了一边,他继续带领着团队,然而张志强刚走不到一个星期,出事了!

“江工,传感器识别失败,生产中断,所有产品都出问题了。”

小江屏住呼吸:“还不赶紧抢修,这些产品必须按期交付。”

然而到了下午,系统崩溃,一整线都陷入了瘫痪,小江进行了反复重启,甚至更换线路,甚至排查了系统漏洞,却没能找到原因。

董事长和副总裁也被惊动了,这是他们最新的一批试用产品,如果无法交付,就无法达成合作,董事长看着所有人手忙脚乱的样子,质问了一句:“到底怎么回事?”

“系统无法运作,全都崩溃了,只能重新编写代码,但至少需要半个月。”

“半个月?我哪里来的时间给你半个月,两天内必须修好。”

副总裁站在他旁边,低声说了一句:“系统怎么会无缘无故的瘫痪,会不会是张志强走的时候动了手脚?”

董事长挑了挑眉头,并没有为他辩解,而是说了一句:“张志强不是留下了线路图吗,你去看看。”

小江连忙翻开日记本,寻找一丝希望,当他打开一看,神色微变,带着一丝疑惑和难以置信,董事长察觉到他的变化,凑了过去,当目光集中到日记本上,顿时愣在了原地:

“张、张志强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