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解锁河南消费新方式 一场好戏开始了

发布时间:2025-08-12 08:20  浏览量:1

①《穿越德化街》成为建业电影小镇的压轴好戏。

②喷空剧场内创始人陈红旭为观众表演豫式幽默喜剧。

③郑州海昌海洋公园的水下表演成为园区一大看点。

④郑州奥林匹克中心内,万千乐迷现场观看演唱会。

⑤罗大佑在郑州大剧院举办演唱会。

⑥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声、光、电、画”现代技术加持,为观众讲述中华浩瀚文明史。

⑦在郑州看完演唱会后,乐迷去线下聚餐。

⑧舞剧《朱鹮》在郑州上演。

⑨“如意龙湖·船说郑州”城市水上演艺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文旅新场景。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本报财经全媒体中心 出品

□本报记者 胡舒彤 祁道鹏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旅行新风尚。

跨城到郑州看一场“爱豆”的演唱会,在“声浪磁场”中感受炙热的青春活力;来河南的文旅景区沉浸式观演追剧,在情感的共振共鸣中得到极大满足;郑州各大剧院精品剧目上新,小剧场佳作不断,也成为品味地方文化、领略文艺之美的新空间……

以演艺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在我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演艺经济正拔节生长。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省艺术表演高速增长,前5个月,全省规上服务业中艺术表演场馆实现营业收入增长96.6%,比一季度加快23.2个百分点。

一场由演艺经济拉动消费增长的大戏正在上演。人们为何还如此热衷线下演艺?精彩演艺怎样赋能城市文商旅体,引发消费链式反应?近日,记者走访郑州多个景区、剧场及演唱会现场,探寻河南演艺经济的“流量密码”。

第一幕

跟着演出去旅行

“这么中,那么燃,周末到河南!”

阵阵声浪中,流行歌手鹿晗与“芦苇”们穿越四季来相见,《致爱》《我们的明天》等歌曲掀起合唱高潮;伴随着幽默互动,小沈阳用一首首老歌点燃全场热情,让前来应援的粉丝直呼:“爱了,爱了!”

8月9日晚,郑州奥林匹克中心场馆同开、流光溢彩,两大流量明星在此同时举办演唱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海量乐迷涌向这里,当晚客流量增至4万多人次。

“与鹿晗赴一场约定,特意从成都打‘飞的’来。从抢到票的那一刻就充满期待,这次终于圆梦了!趁着来郑州看演唱会,想着去打卡蜜雪冰城总部、品尝河南胡辣汤,过一个圆满的夏天。”乐迷小冯说。

踏歌而行,郑州已成为中部地区举办演唱会的“重镇”。2024年以来,张学友、邓紫棋、毛不易、王心凌、潘玮柏等多位华语乐坛重磅级歌手接连在郑州演出,屡屡掀起乐迷跨城追星热潮。

演唱会市场持续升温,景区演出、大小剧场演艺同样热度不减。

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21个大小剧场,总时长近700分钟的剧目,在“声、光、电、画”现代技术加持下,武则天、宋徽宗、张择端、苏轼、曹操等历史人物次第登场,与观众开启古今对话,让河南厚重历史有说头、更有看头;建业电影小镇内,历史大剧《穿越德化街》、王牌夜游《一路有戏》等轮番上演,在重点演艺节目带动下,近年电影小镇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

反观郑州大小剧场,去年以来,郑州大剧院引进的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猫》,舞剧《朱鹮》《火车站》等人气票房俱佳;以喷空为代表的本土小剧场,发挥豫式幽默创作的《仓颉大圣》《千里江山图》等,以“小而美”形式受到省内外游客追捧。

跟着演出去旅行,正成为消费新趋势。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大型演出跨城观演率连续两年稳定在60%以上,其中年轻群体持续主导市场,18—34岁的观众占比超70%。

演出演艺为啥这么火?由看景到入景,提供的情绪价值是关键。

“为愉悦的精神体验买单,情绪价值正成为年轻一代的消费密码。”郑州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王宁说,以演唱会为例,作为一种沉浸式文化产品,对粉丝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情绪表达和个人情感的满足,体现了悦己型消费不断增长的新趋势。

这份情感驱动力,催生着文化消费的多元市场。“上半年我们引进演出178场,创历史同期新高。”在郑州大剧院总经理姜路看来,这背后是文化消费的旺盛需求,“坚持精品化思路,今年引进的无论是舞台剧,还是戏剧类节目、脱口秀艺人专场等,大多开票即售罄。以新编历史剧《妇好》为例,首演上座率达99%,还从线下火到了线上。”

演艺也成为展示区域形象的新窗口。从“如意龙湖·船说郑州”城市水上演艺看郑州古今辉映;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李家村》《麦子啊麦子》剧目感受河南人对土地、粮食的深切情感;郑州歌舞剧院创作的剧目《唐宫夜宴》《水月洛神》等,立足中原文化创新演艺,成为展现厚重中原、文化河南的新IP。

第二幕

一次观演带动多重消费

演唱会经济被称作“行走的GDP”,来观演的人们既是观众,也是游客,不知不觉中就将餐饮、交通、住宿、娱乐等链条紧密咬合,激活了城市文旅的“多米诺骨牌”,引发消费链式反应。

鹿晗演唱会进场前,不少粉丝选择在路边的摊位上给自己化个精致的妆,编个美美的头辫。“要见自己的偶像了,很激动哇!”美妆博主柴晓雅说,当天下午4点多,她在郑州奥体中心附近支起化妆摊位,化妆、编头发价钱几十元不等,一晚上下来,收入可观。

除了美妆摊位,路边还集聚了许多卖周边的摊贩,文创帆布包40元一个、扇子15元一把、拉线玩偶15元一个……一场嗨翻全城的音乐盛宴,N个不一样的消费体验,处处充满小确幸。

“巴奴火锅中原店欢迎你”“海底捞橄榄城店大巴免费坐”……演唱会结束,身体能量告急,来顿火锅及时补充能量,实现快乐无缝衔接。当晚,在郑州奥体中心停车场,来自巴奴、海底捞40多个门店的近50辆大巴车一字排开,供乐迷们免费乘坐至店内就餐消费。

“市场跟着需求走,火锅也围着演唱会转。”巴奴毛肚火锅市场部负责人分析,演唱会结束基本在晚上10点以后,为夜宵时段的营业带来更多续客可能。看准这一商机,巴奴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开通接受团餐预订业务,并组织专车到演唱会现场招揽乐迷入店用餐。“今年上半年,郑州区域巴奴服务演唱会团餐近2500桌,仅这一块营业额近百万元。”

演艺经济的“爆单”,转化为城市消费的“长红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郑州市举办了47场大型演唱会,吸引观演人次达97万,其中票房收入近10亿元,直接拉动全市综合消费60多亿元。

暮色渐浓,郑州市郑东新区,如意湖波光流转。随着游船缓缓前行,十二幕时空大秀徐徐铺展。从黄帝的雄浑到商都的神秘,从唐诗的浪漫到嵩山武韵的创新演绎……桨声灯影里,厚重的中原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可沉浸。

“郑州东站到千玺广场不到7公里,我们希望外地游客来郑后可以多停留一段时间,通过乘船看看郑州的美景,品品美食,了解一下厚重的中原文化。”河南新发展文旅集团品牌总监宋幸然说。

目前,如意运河两岸5.2公里航线内商业街区正加快建设。未来,当地以“公园+”模式,植入24小时日咖夜酒、Citywalk等新兴业态,全方位激活水岸消费经济。

观演即游城,一张“票根”串联多元消费场景。今年暑期,郑州大剧院推出“艺游郑州”文商旅促消费活动,以“票根经济”为载体,整合了文化演出、旅游景区、住宿餐饮、文创消费四大场景联动全省消费。活动期间,省内外观众都能享受丰富的郑州文旅消费优惠。

东有CBD,西有CCD!

郑东新区发挥行政金融和产业经济优势,将商业与文旅完美结合,各种“文旅+”衍生出的新场景正在成为新商业潮流的代表。在中原区,以打造郑州中央文化区(CCD)为引领,带动电竞、音乐、动漫、体育赛事、文化演艺等全链条产业蓬勃发展。

一切热闹场景都始于一张演出票。城市以“文化符号+消费场景”重塑品牌认知的同时,实现了“曲终人不散”效果,最大程度激活文化与消费活力。

第三幕

“演艺经济”如何走得更远

演艺经济下半场,各地竞争不再局限于抢购门票和争夺流量,而是重塑演艺产业生态格局,将“台下的欢呼声”转化为“文旅融合的高光”和“城市发展的红利”,使其成为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进一步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将演艺演出作为8个重点文旅产业链群之一进行培育发展;培育演出经济新引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丰富旅游演艺产品和剧场演出供给,优化营业性演出审批流程,鼓励各地举办万人以上大型演唱会等,适当放宽大型营业性演出可售(发)票数量限制。落实巡演项目首演地内容审核负责制,巡演地不再重复进行内容审核。

河南省社科联副研究员、河南省传学会秘书长张柏林分析,发展演艺经济,河南优势非常明显。人文方面,黄河文化、根亲文化、豫剧文化等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为河南创作优秀演艺作品提供源泉;自然资源领域,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为代表的“三山”,以黄河、淮河、长江、海河为代表的“四水”,形成独特的“三山四水”旅游资源,可以快速联动,形成“演艺+全域旅游”的空间网络。

同时,2小时覆盖省会、5小时跨经济圈、8小时通达全国的高铁网络,可以吸引全国范围内的消费群体来豫观演,河南演艺经济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站在演艺经济风口,河南如何乘势而上?

——创精品内容。把故事讲成经典、让旅程有体验。深挖故事IP,打造沉浸式根亲主题剧,对接寻根问祖之旅、联动河南美食之旅、红色实景演出等,让每个故事都有“可看、可感、可消费”的演艺载体。

——上优质配套。培育本土演艺产业链,发展舞美制作、艺人经纪等配套产业,创造就业岗位,让“故事变现”有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做好场地配套服务优化,鼓励推出对大型演出场地租金优惠、延长装台时间等措施,为大型营业性演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强政策支持。研究大型演出专门奖励政策;从大型演出收益中提取专项资金,支持小型剧团创作红色文化、乡村文化剧目等。通过类似形式,既保障市场活力,又让演艺经济具有持久动力,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共生共荣。

当歌曲《蓝莲花》的旋律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麦浪共振;当音乐剧《愚公移山》让寓言故事人物与现代人物跨越时空对话……“场景创新+产业链延伸”深度激活了“演艺+”的强劲经济效应,一场文旅融合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正在中原大地进行。

这个夏天,你来河南看演出了吗?

短评

从文化肌理中寻商机

□于晴

走进郑州尚座中心,一个剧场新空间——喷空剧场正纵向“生长”。吃完饭上楼看戏,看完戏下楼喝咖啡,还有室外表演,观剧、吃饭、购物、休闲娱乐一站式集成,文商旅深度融合,既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激发了消费活力,还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

近年来,从吃的穿的到用的玩的,人们越来越注重消费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文化消费意愿、能力不断提高。演艺经济演绎多种可能,话剧、歌剧、音乐剧,脱口秀、演唱会、剧本杀……凭演出票根可享购物折扣,甚至看完演唱会还有专车送你去吃火锅,这道“文化+千行百业”的融合题,能解出无数种答案。

文化消费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不断涌现,文旅市场何以活力奔涌、生生不息?内核还在文化二字。

喷空剧场创始人陈红旭介绍,虽然是用河南话演绎喜剧,但暑期几乎场场都有外省观众慕名而来,有一位来自桂林的观众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位观众说:“到桂林旅游是冲着山水去的,来河南一定是冲着文化来的。”这句话,恰恰可以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洛阳洛邑古城、开封大宋武侠城等多个火出圈的文旅地标中得到印证。

《曹操的麦田》《苏轼的河南》,一场场精彩剧目对历史人物进行全新呈现;“老师儿”“弄啥嘞”“中不中”,一句句河南话丝滑融入脱口秀……本地人看着亲,外地人看着新,既有地道河南味,又显时尚新潮流,这些受观众喜爱的作品证明了朴素的道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就在那里,谁能匠心独运创新表达呈现,谁就能走出人无我有的新路子。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影响深远,若把这句话的道理加以延伸,或许可以说:越是特色的,越是长久的。文化如此,产业如此,文化产业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