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苏童携新书《好天气》与深圳读者共话阅读 深宅雨巷里,藏着时代信笺
发布时间:2025-08-12 08:42 浏览量:2
8月10日下午,“好天气,去南方——苏童《好天气》深圳分享会”在深圳图书馆北馆报告厅举行。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童携全新长篇力作《好天气》,与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嘉宾主持尹昌龙展开精彩对谈,从心路历程到创作意象,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浸透南方气韵的文学画卷。
《好天气》一书的腰封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咸水塘的十字路口,也是时代的城郊结合部。白蝴蝶、绿眼泪、黑金龙、同名母亲、失踪男孩……一切都在好天气里碰撞、交织、升腾。”小说围绕咸水塘区域城郊结合部两边的发展变迁展开,写发生在南方这片土地上的爱恨悲欢。
咸水塘一边是农村,一边是城市。以塘为界的两个家庭、三代人几十年的命运纠葛,随着咸水塘的彩色天空消失而烟消云散。题材与中国社会变迁紧密相关,从火葬改革、卫生运动、破除封建迷信,到生产方式变迁、企业兴衰、城乡剧变,通过一个个奇谲瑰丽的故事,折射出一个时代几代人的风云变幻。
《好天气》中的这片城郊交界地带如同中国社会的微型切片。“这部小说是我写过最好看的长篇,更是一曲献给正在消失的郊区的挽歌。”苏童在分享中坦言创作初心,童年记忆里,苏州近郊的教室窗外,烟囱与稻田共生的景象,挑菜妇人的吴侬软语与自行车铃的清脆声响,构成了他最初的文学底色。
历经11年,初稿百万字删减至46万字定稿,《好天气》最终成书。苏童最初将小说命名为《咸水塘》,但最终更名为《好天气》。他的学生指出“咸水塘”过于地域化且缺乏普适性,北方读者难以直观理解含义。最终的书名“好天气”则与小说中频繁出现的“酸雨”“黑天气”“白天气”等相关描写形成了直接关联。
对谈环节,苏童与尹昌龙就"南方派文学"展开精彩碰撞。“苏州人把长江以北的都叫做山东人”,这个略带戏谑的地域观察引发现场会心笑声。在苏童看来,南方作家往往浸润着城市记忆,北方文学则更根植于乡土经验。
尹昌龙精准概括其创作特质:“苏童笔下的南方永远氤氲着水汽,深宅大院里藏着未解的秘密,细雨绵绵中生长着人性的幽微。”当谈及工业化记忆时,苏童分享了独特的审美视角:“那个年代,烟囱里的红烟对孩子们而言是希望的象征,烟囱越多,越意味着国家在强盛。”这种“铁水浇铸的浪漫”,如同时代精神在个体记忆中的投射。
交流互动环节的气氛十分热烈。关于阅读,苏童为读者们给出建议,“先从易读的经典开始,不要强行啃读晦涩文本。”面对年轻读者关于“手机侵蚀阅读”的焦虑,他还自曝“手机不离身,刷抖音小红书”,但强调自己“有能力将碎片整合成整体生活”。
他还给素人写作者递出藤梯:“素人写着写着就变成‘荤’的,李娟、余华不都这样?”,鼓励写作从生活经验出发。香港作家马家辉专程乘高铁赶来:“这是我继四十年前找李敖签名后,第二次为作家跨城奔赴。《好天气》七百页的体量,我一口气就读完了。”
据介绍,本次活动由龙华区委宣传部指导,龙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支持,深圳图书馆、帆书|深圳运营中心、龙华区作家协会、龙华区文艺评论家协会、龙华区草根文学艺术协会协办。
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 实习生 罗莉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