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越古今 草原蕴苍茫

发布时间:2025-08-12 08:53  浏览量:1

“2025丝绸之路周”成功举办

丝路越古今 草原蕴苍茫(文化中国行)

辽代绫锦缘刺绣皮囊。

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战国时期虎马咬斗纹金饰牌。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辽代墨绿色带把莲花纹玻璃杯。

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辽代水晶鼠。

赤峰博物院供图

辽代折肩孝子图鎏金錾花银壶。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广袤的欧亚草原上,自史前时期就存在着一条文化交流大通道,至后世发展为“草原丝绸之路”。跨越千年,草原的风吹到了江南,一件件珍贵文物跋山涉水来到“丝绸之府”,讲述着波澜壮阔的草原丝路传奇。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丝绸之路周”活动在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本届“丝绸之路周”主题为“丝连古今路通山海”,特邀巴西为主宾国,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宾省(区),通过展览、学术研讨、人文交流等形式,推动文明互鉴与文化交融,续写新时代的丝路故事。

勾勒草原丝路宏阔图景

横亘欧亚,北引瀚海。草原丝绸之路,是经草原沟通欧亚大陆的最北通道,向西连接中亚与欧洲,向东南通往中原地区,既是多元文明交汇之桥,也是民族迁徙往来之途。

“2025丝绸之路周”聚焦草原丝绸之路,推出主题大展“碧色万里——10—12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

“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今年的展览将目光转向草原游牧民族,通过他们的历史足迹,展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壮丽篇章。”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说。

本次展览分为“草原丝绸之路的缘起”“游牧农耕民族的印记”“华夏多元文明的交融”“草原丝绸之路的延伸”4个单元,汇聚15家文博单位的200余件精美文物,涵盖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耶律羽之墓、陈国公主墓等重要考古发现,其中一级文物60余件。

步入序厅,碧绿色主题展板上,身着契丹服饰的人牵马驾车,驰骋草原。“这些人物形象都来自辽代壁画。”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丝绸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陈百超介绍,“万里草原非常开阔,我们在展陈设计上也尽可能带给观众一种宏阔大气的视觉感受。”

展览中第一件文物是来自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的黄玉蚕,距今约6500年—5000年。这是红山文化先民仿照蚕蛹的形态特征制作的,其头端扁平,尾端尖圆,蚕首用两条细阴线勾勒出一双大圆眼。颈部背面饰4道凸棱纹,腹下无纹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国家,以“丝国”闻名于世。玉蚕体现了先民们崇蚕用蚕、以玉为尊的习俗,是中华玉文化、蚕桑文化演进的实物佐证。

一件件有着动物造型或纹饰的青铜器引人注目,它们被称为北方草原系青铜器,或称鄂尔多斯青铜器。先秦至两汉时期,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及周边出现了大量这样的器物。专家认为,以动物纹为特征的青铜文化源自欧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沿着草原交流通道传入中国北方。

鄂尔多斯出土的战国时期伫立驴形青铜杆头饰造型别致,它是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车马器。各式马具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有特点的是以圆雕立体动物为装饰的杆头饰、车辕饰等,动物种类有马、驴、虎等,造型生动活泼。

以动物为造型或纹饰的带扣、饰牌、饰件等十分常见,绝大部分为腰带饰,是北方草原民族广泛使用、标明身份地位的最重要的饰品。

独立展柜里,战国时期虎马咬斗纹金饰牌吸引许多观众拍照。它出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白家湾窖藏,是国家一级文物。饰牌整体呈长方形,采用浅浮雕工艺制成,周边饰以双层绳纹边框。框内刻画了极具张力的虎马搏斗场景,虎头威猛,虎爪粗壮,马在虎爪下用力挣扎。饰牌图案为轴对称布局,背面装饰粗麻布纹并设有双钮,体现了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从造型、规格判断,这件金饰牌应为部落首领或贵族所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

展现多元文明交融结晶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契丹是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过着“车马为家,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了雄踞北方的辽政权。

辽代是草原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时期,打破了以长城为界的传统农牧分隔格局,创新性地建立五京制度,五京成为丝路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枢纽。

展柜中,九叠篆契丹大字铭文直钮方铜印为观众揭开了契丹文字的神秘面纱,盘龙纹铜镜展现了草原民族豪迈奔放的生命力。巴林右旗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的两件丝织品——红罗绣竹梅莲石蜂蝶联珠纹巾、蓝罗绣梅花蜂蝶卷草纹巾,反映了契丹人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创新,是研究辽代丝织工艺与审美趣味的珍贵实物。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辽代绫锦缘刺绣皮囊造型精巧,其图案纹样记录了契丹贵族的春捺钵传统,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一组不同时期的鸡冠壶,展现了这一辽代特有陶瓷器型的演变。鸡冠壶源于契丹工匠对皮质容器的仿制,因顶部形似鸡冠而得名。绿釉刻皮球花鸡冠壶壶身浑圆饱满,直口设计配以半圆形提耳和方形穿孔。“这件鸡冠壶保留了游牧民族皮囊容器的原始特征,是研究辽代民族融合与工艺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陈百超介绍,早期鸡冠壶适于穿系携带,后期逐渐发展为提梁式样,并出现高圈足,适合室内陈设。这种既延续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制瓷理念,充分展现了契丹人在吸收中原制瓷技术的同时,坚守本民族审美特质的文化智慧。展柜旁的互动区陈列了3D打印的鸡冠壶,观众可亲手触摸。

去年“丝绸之路周”主题大展上,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鸳鸯莲瓣纹金碗吸引了许多观众拍照打卡。今年展出的辽代花式口金碗同样成为“明星展品”。其造型典雅,采用五曲花式口设计,外腹装饰5组对称布局的纹饰,盛开的莲花上方有一对展翅相对的鸿雁,四周环绕阔叶团花纹,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据介绍,这件精美的金器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耶律羽之是辽代开国元勋,其墓葬中的文物为研究辽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折肩孝子图鎏金錾花银壶也出自耶律羽之墓。其器型有着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而壶上篆刻的郭巨埋儿、卧冰求鱼等8组孝子故事则是中原汉文化常见的题材,反映了契丹贵族阶层深受儒家孝道文化影响。

10—12世纪是宋辽夏金多元文明交融碰撞的时期,草原丝路奏响了辉煌乐章,异域瑰宝跨越山海而来。晶莹剔透的圆雕水晶鼠,色泽艳丽的玛瑙碗,带有神秘气息的龟形饰金戒指……这些文物见证了草原丝绸之路上物质与文化交流的繁荣。

驸马琥珀璎珞出土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中,其琥珀原料来自波罗的海沿岸,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北方。外圈一组璎珞带中雕刻出蟠龙、荷叶、对鸟等纹饰,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色。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小王力沟辽贵妃墓出土的墨绿色带把莲花纹玻璃杯工艺精湛,外形好似现代人常用的马克杯。它属于钠钙玻璃器,产自西亚地区,是辽代贵族喜爱的舶来品。

在“草原丝路的延伸”单元,内蒙古出土的银釦青瓷执壶、缠枝菊花纹青瓷盘与浙江出土的越窑青瓷执壶、青瓷摩羯鱼形器并列展出。

“吴越与辽交往密切,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印证。通过丝绸之路贸易往来,辽地出现了吴越地区盛产的秘色瓷,浙江也出现了鸡冠壶等辽地特色瓷器器型,生动呈现了辽文化与吴越文化的交融之态。”陈百超说。

线上线下共享文化大餐

在“碧色万里——10—12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开展的同时,“荟萃:多元融合的巴西摄影展”也亮相中国丝绸博物馆。该展精选巴西摄影师克劳迪娅·丰塔纳的34件摄影作品,呈现巴西不同季节的城市风景。

今年“丝绸之路周”期间,精彩纷呈的丝路文化大餐于线上线下陆续推出。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丝路讲堂”系列讲座,联合丝路沿线文博机构接力开展“遗产点亮丝路”直、“百馆百物”短视频和丝路文物海报展示等线上联动活动,并推出丝路主题工坊、2025丝路纹样填彩、丝路文化进校园和“小小商人闯丝路”研学等线下社教活动。此外,还举办了“守护丝路文明:博物馆对话文化遗产”等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

作为“2025丝绸之路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宾国巴西的活动将于今年11月初开展。中国丝绸博物馆和巴西移民博物馆将在巴西圣保罗市共同举办“丝系山海——从桑蚕之府到桑巴之国”展览,计划展出122件(组)文物和当代丝绸艺术品,展现中国丝绸文化魅力。该展览入选首批国家文物局“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储备项目。中国丝绸博物馆还将与巴西巴拉那省伊瓜苏市政府合作共建“国丝海外展厅”,举办“丝路绮粲:中国丝绸艺术展”。这将是“国丝环球展柜”系列巡展的第九站,向巴西观众讲述丝绸之路的精彩故事。

作者 方彭依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