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演绎市井烟火 家庭冷暖引发共鸣

发布时间:2025-08-12 08:55  浏览量:1

《共生》剧照。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近日,在成都国际剧院,打磨后重新上演的话剧《共生》落下帷幕。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打造的《共生》被誉为有成都本土特色的舞台剧版《人世间》。

开演前,两道灯光直射舞台。饰演母亲的演员李秀萍就座,饰演家庭成员的诸位演员陆续登台,一个家庭的热闹与辛酸就此展开。

年迈独居、身患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在生日这天唤回自己两个亲生儿子和养女,告知三人自己的卖房养老计划——谁愿意照顾自己,钱就归谁。并不复杂的剧情,在两小时的四川方言演绎中,把观众代入舞台上的家庭冷暖。

具有真实质感的道具布景是把观众代入故事的重要因素。在主创团队看来,观众进入剧场时,看到的场景、闻到的味道、听到的口音,以及演员的衣着相貌,都应是生活中熟悉的。

凤凰牌老自行车、塑料桶改装的药酒桶、方形的奶粉罐储物箱……超过100件道具复刻老式小区里的家常细节,一个稍显拥挤但又富有生活气息的家庭环境跃然舞台中央。

“进行《共生》的构思时,我们十分注重融入成都市井人家的烟火气息,让观众观看时就像看邻居家常,不知不觉就把自己看进去了。”导演朱天天这样介绍舞台的布景思路。

方言演绎是《共生》的特色标签之一。故事设定在成都二环内的老小区,剧中人脱口而出“打胡乱说”“装疯迷窍”“你要把我搞神”等方言。在剧情主框架稳定的基础上,每次复演,主创团队都会加入鲜活的潮流元素,采用更加贴近当下年轻人的台词。

“我们的作品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主旨就是要贴近观众讲故事。”朱天天介绍,很多观众看完之后表示能看到自家的影子,这就是《共生》引起的共鸣,承载了浓烈的情感回响。“大家需要日常的体验,这是《共生》能一直演下去的原因。”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人与所属群体的关系,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这三类关系是《共生》所反映的,也是观众所在乎的。”编剧兼演员李智颖介绍。

主创团队透露,《共生》有望到更多地方巡演。目前剧方正在接洽新一轮巡演地,希望在打磨提升的基础上带给观众更多惊喜。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