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通川:做大做强特色水产 打造富民兴农产业
发布时间:2025-08-12 09:03 浏览量:1
从“四大家鱼”唱主角到名优品种挑大梁,从“靠天吃饭”到设施化智能化养殖,近年来,通川区持续优化渔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积极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加快构建生态良好、生产高效、产品优质的渔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靠转型促发展,向立体空间要效益。在位于碑庙镇石笋村的江韵水产养殖技术有限公司,20余个陆基圆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该公司坚持设施化、智能化养殖,仅靠1000平方米的养殖水面,年产鲈鱼、黄颡鱼等水产品逾20万斤,成为全区渔业设施养殖标杆。
“我们(以前)养鱼就是看天吃饭,现在这两年经过科技来养鱼,鱼产值也比较好。特别是在区水产渔政局的帮助下,我们经过桶装养鱼、智能控温、循环性养水、精准喂鱼。产值、效益在传统鱼池上增加了20倍以上产量。”江韵水产养殖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贾曰寿说道。
渔业的发展,在于好的苗种。通川区高度重视水产种业发展,在推动苗种场标准化改造的同时,加大现代育种技术攻关,提升优势鱼种繁育能力。位于蒲家镇凉水村的四川渔鲲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年繁育“四大家鱼”及加州鲈、岩原鲤、胭脂鱼等苗种超1000万尾、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
“好水养好鱼,好鱼更需要好种苗。我们联合科研院所,专注名特优和土著品种选育和推广。目前,我们正开展大鳍鳠,也就是“石板条”的育种攻关。感谢农业部门搭建产学研平台,指导我们申请种业专项资金,让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四川渔鲲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李静说道。
盛夏时节,蒲家镇文昌宫社区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场也迎来丰收时刻。虾塘边,工人们熟练地放笼、撒料,不一会儿,一兜兜肥美的南美白对虾便浮出水面,翻腾跳跃。这个占地100亩的养殖场,今年初由养殖传统商品鱼转向了对虾养殖,采用一年两批生产模式,预计年总产量90吨,产值超400万元。
“从6月下旬起,我们场子的第一批南美白对虾已陆续上市,单批亩产800到1000斤,预计本批次出塘对虾8万多斤,上市产品主要销往达州、南充、重庆等地。”蒲家镇南美白对虾养殖场负责人廖国惠说道。
做大做强特色水产,打造富民兴农产业。通川区将渔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基础投入,加强政策扶持,持续转变渔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让更多本地优质水产品“游”向千家万户。去年,通川区水产品总产量7648吨,渔业产值超1.6亿元。
“我们还将进一步担当担责,加压奋进,持续扩产能、调结构、优布局、补短板,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和政策保障。开展扩面提质行动,大力发展设施渔业、特色渔业、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补齐水产种业短板,提升鲈鱼、岩原鲤等名特优鱼类繁育能力,培养繁、育、推一体化企业,推动通川渔业高产高效,建成川东北特色渔业高地。”通川区水产渔政局副局长刘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