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性侵后,她在职场与网络遭遇第二次强暴

发布时间:2025-08-12 07:02  浏览量:2

凌晨四点的酒店监控里,那个踉跄的身影成为她余生噩梦的开端。崔丽丽,这位天津汽车零部件公司的销售总监,在2023年9月出差杭州陪董事长宴请客户时,被强令陪酒直至记忆中断。再次清醒时,她已遭遇侵犯。2024年4月,董事长王某因强奸罪获刑四年。

图片来源于南风窗

然而,法律判决的正义竟只是她更深重苦难的序幕。

她带着确诊的抑郁与焦虑回到公司,迎接她的却是冰冷的“三停”——停发工资、停用权限、移出工作群。判决生效不到一周,解雇通知冷酷抵达。当法律制裁的余温尚未冷却,她又被自己奉献多年的职场彻底抛弃。

在深渊边缘,崔丽丽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工伤认定。津南区人社局最终援引《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五项“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作出划时代的认定:这起性侵伤害属于工伤。劳动仲裁随之裁定公司需支付111万余元赔偿。

图片来源于南风窗

当崔丽丽选择在短视频平台讲述遭遇,汹涌的杂音顷刻淹没了她。有人质疑动机:“既然被强奸时没反抗,为何维权如此强硬?”有人冷言讥讽:“陪酒是工作职责?工伤认定未免牵强。”更有甚者,竟将她勇敢撕开的伤口当作娱乐谈资。这些言论如无形利刃,在她破碎的精神世界反复切割。

镜头之外,她每周仍需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修复那场暴力留下的创伤。

在制度性冷漠的阴影下,我们共同构筑了某种“完美受害人”的残酷标准——受害者需在每一刻都完美无瑕:既不能软弱,也不可“过于”坚强;既要勇敢发声,又得保持“得体”;需承受伤害,却不得“纠缠”追责。崔丽丽遭遇的职场抛弃与网络暴力,正是对这种扭曲标准的残忍执行。当社会对受害者的审视严苛过施暴者,我们每个人都在无形中成为了暴力的同谋。

法律虽判定了王某的罪行,却未彻底终结崔丽丽的苦难。工伤认定的艰难突围,映照出制度对职场性暴力认知的滞后与缝隙;公司冷酷的“三停”与开除,暴露了职场权力结构对弱者的系统性倾轧;网络空间的恶意喧嚣,更是集体无意识对受害者的二次施暴。

图片来源于南风窗

崔丽丽的创伤应激障碍,是多重暴力叠加的伤痕。

当她在心理治疗室反复观看自己维权的视频,那不仅是与创伤的抗争,更是以血肉之躯撞击冰冷制度的悲壮仪式。她的每一次讲述,都是对职场性暴力、结构性不公与舆论审判的控诉。

崔丽丽的遭遇绝非孤例。职场性侵的阴影下,有多少沉默的崔丽丽在制度夹缝与舆论风暴中独自挣扎?

若你的同事突遭此难,当公司群弹出开除通知的瞬间,你会选择沉默还是追问?当网络风暴裹挟恶意涌向下一个受害者,你又会是递纱布的人,还是撒盐的人?

制度漏洞或许无法一日填平,但每个个体选择汇聚的暖流,终能融化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