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医德医风融入诊疗细节(新视野)
发布时间:2025-08-12 09:15 浏览量:1
在医疗行业中,医德医风始终是高悬的明灯,照亮着医者前行的道路,守护着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从古代的“大医精诚”到现在的“以患者为中心”,这份对道德与责任的坚守,从未褪色。
日前,2025版《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简称《准则》)发布,为医疗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方向,既是对过往医德医风建设成果的凝练升华,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健康中国战略需求的全新指引。
随着医疗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面对复杂病例,既要钻研精准诊疗的“硬技术”,也要常怀换位思考的“软关怀”;应对紧急抢救,既要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也要不忘握住患者冰凉的手传递力量;处理医患分歧,既要坚守医疗原则的“定盘星”,也要善用共情沟通的“润滑剂”。这些藏在诊疗细节里的“兼顾”与“用心”,让高尚的医德不再仅仅是口号,培育着医患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因此,推动《准则》切实落地,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将其融入日常诊疗的每一个细节。
过好“思想关”,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借助各种检查设备可以快速诊断患者的病情,但有时会忽略了患者的情感需求与感受。张金哲院士曾说:没有一个职业像医生、护士这样神圣而责任重大,备受社会尊重。他坚持与患者“先交朋友,后做手术”,为了提高诊疗效率,还练就了“三分钟口才”。这样的医者,不仅拥有高超的医术,更具备高尚的医德,带来的启示是:面对孩子就诊时,多一点“蹲下来沟通”的温柔;面对重症患者,多一声“我们一起努力”的坚定;面对康复期患者,多一份“循序渐进”的细致;面对急诊患者,多一分“再快一秒”的紧迫感;对待老年患者,多一句“耐心解释”的温暖——这些正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生动实践。
过好“行为关”,用诚信廉洁守护医者尊严。医务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知法守法、诚实守信、廉洁奉公。从《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到《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国家对医疗行业廉洁从业的要求不断明确和深化。医务人员要深刻认识到,诚信廉洁是医者尊严的基石,是赢得患者信任和社会尊重的关键。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腐败行为,做到不收受红包、不违规收费、不滥用职权,以实际行动维护医者的良好形象和职业操守。
过好“责任关”,推动从“治病”到“健康”的跨越。我们医者不仅是疾病的治疗者,更是健康的守护者;不仅要精进医术,治愈患者的病痛,更要成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将预防疾病的理念深植于民众心中。比如,积极参加义诊、健康讲座、送医下乡等公益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和健康咨询;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种从治疗到预防的转变,不仅是对医者角色的全新诠释,更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积极响应。
过好“协作关”,共建和谐医疗环境。医务人员与同行同事协同合作,相互学习,是提升医疗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医务人员要树立团队意识,发扬协作精神,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攻克医学难题。同时,要尊重同行的劳动成果和专业意见,避免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和诋毁,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在师生关系中,医务人员作为带教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医疗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
这次《准则》的发布,为医疗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从来不是枷锁,而是守护职业初心的灯塔。它要求医者以敬畏之心对待生命,以专业之能履行使命,也希望全社会给予医务人员更多的理解与信任。医疗工作的风险性、局限性、不确定性客观存在,医患双方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是战胜疾病的关键。唯有医患并肩、社会同心,才能在守护健康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这才是职业道德准则真正的温度,也是健康中国最深沉的底色。
- 上一篇:斯凯奇携品牌代言人梁朝伟,共同探索舒适人生
- 下一篇:北辰“中医夜市”来啦!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