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彩和合:河海律动处,文明交响时

发布时间:2025-08-12 09:17  浏览量:1

九河襟带,津门故里。开放包容的文明基因,在天津这方水土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革命文物司,天津市委宣传部联合指导的“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市南开区启动,以深邃的“和合共生”理念,应答“何以中国”的时代命题。

河海新语:千年津脉溯文明

天津因河而生,因海而兴,海河的波涛与渤海的浪潮共同孕育天津独特的河海文化。

蓟州山前的青池遗址,记录下天津1万年文化史的发端;战国时期的贝壳堤上,封存着丰富的文化遗迹;军粮城遗址发现一处大型夯土台基和唐代制盐作坊区,填补了目前天津盐业考古的空白;十四仓遗址完整揭露出一座元代漕仓仓厫建筑基址,成为国内首次发掘出的元代国家漕运仓储遗址实证;天津卫故城的空间布局、城墙结构与出土文物,无不彰显着古代城市规划的卓越智慧……

十四仓遗址2024年考古发掘现场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隋代大运河的开通,使天津逐渐成为南方粮、绸水运的水陆码头,被称为大运河载来的城市。

创始于明末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结合绘画、雕刻、印刷三大传统工艺,通过门神、娃娃、吉祥图案等题材,将中国人祈求五谷丰登、岁岁平安的朴素愿望转化为绚丽的艺术语言。

天津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内,千余件展品——杨柳青木版年画、民俗老物件、老照片、老摆件等,生动呈现了依然鲜活的民俗技艺,再现了杨柳青古镇的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在DIY空间手工艺体验区,不少观众体验制作年画、风筝、软陶等,在寓教于乐中加深了对杨柳青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华百年看天津。天津近代历史文化资源众多,那些历史文化街区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基因。

饮冰室内,仿佛仍见爱国志士梁启超奋笔疾书的身影,《少年中国说》的呐喊穿透百年时空;抗日名将吉鸿昌旧居密室,油印机滚筒残留着《民族战旗》刊物的墨香,“抗日救国”的呼声久久回荡。一首《送别》感动大江南北,艺术大师李叔同以隽永的词句,谱写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老建筑和老街区,充分挖掘它们的内在价值和时代功能,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和支持下,天津坚持“保护第一”,实施梁启超旧居之饮冰室书斋、李纯祠堂三道院、东方汇理银行旧址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显著改善了文物保存状况。同时,积极盘活闲置文物建筑资源,推动原新华信托银行大楼、天津大学建筑群土建馆、陈祝龄旧居等有序开放。通过开展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天津五大道等历史文化街区探索保护利用新路径。发布“京津冀文化一脉”“中华百年看天津”等文物主题游径,让文化遗产资源融入时代、融入生活。

天津五大道

《天津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条例》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为大运河天津段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等工作提供法律护航;天津石质长城抢救性维修研究项目启动实施,坚持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原则,已取得预期成果。

薪火新光:赤诚铸魂耀古今

天津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记录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光辉时刻,镌刻着无数革命先辈浴血奋斗的足迹。

平津战役中,154万支前民工万众一心,仅用木榔头、凌枪等简单工具,就砸开长达130多公里的冰河通道,再次雄辩地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在平津战役纪念馆留言簿上,一条留言让平津战役纪念馆馆长姚剑波感慨万千:“硝烟散尽,丰碑永铸;热血浇灌,山河无恙。吾辈当以史为炬,照亮复兴征程!”姚剑波表示,这真挚的话语是历史的深沉回响,更是时代的庄严接力。

天津是周恩来和邓颖超求学、战斗过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共同走上革命道路,传播革命思想,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里,丰富的藏品和珍贵的文物,生动再现了两位伟人光辉灿烂的一生。

观众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参观

近日,多地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齐聚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参加“革命伴侣 家国情怀——周恩来邓颖超结婚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讲述天津人民对两位伟人的深厚感情,探讨他们的家国情怀对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现实意义。

“外祖父牺牲的时候,我的母亲只有3岁,我是听着外祖父的故事长大的。”在主题宣传活动上,吉鸿昌外孙女郑吉安动情地讲述“红楼”里的抗战传奇:红楼不仅是外祖父的住所,更是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站,二楼客厅特意改造为会议室,增设了7个门,只为确保同志们在危急时刻能迅速疏散。

如今,经过精心修缮与布展的吉鸿昌旧居,借助多媒体应用与互动展示,生动重现了将军光辉的一生,让“红楼”的传奇故事焕发新生。

北洋法政学堂,李大钊在此度过6年求学时光,为日后投身革命奠定思想基础;在一座由7间砖瓦房组成的小宅院,诞生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天津觉悟社;盘山烈士陵园,2800多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让世人铭记他们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英姿雄风。

红色文化恰似灯塔,革命先辈用生命照亮光明之路,引导后人传承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海纳百川:文明互鉴谱华章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古文化街作为天津城市文化地标,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探访。其中,“泥人张”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服饰纹理及动态刻画,传递人物性格与故事内涵,深得大众的喜爱。“泥人张”融合中国传统人物故事与西方写实技法,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和合共生”的文化内涵。

天津博物馆独具特色的馆藏文物吸引观众驻足,它们映照出的中外文化交流图景令人印象深刻。

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特别谈到这件“镇馆之宝”: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其珐琅颜料来自欧洲,工匠将其与中国瓷器巧妙结合改良,代表了当时工艺的巅峰,亦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晶。此外,明代青花大盘,颜料来自西亚,瓷胎产自中国景德镇,造型则是适应了中亚审美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外交流对中国制瓷艺术的深远影响。

天津博物馆藏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

2024年,围绕天津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创建110周年,中国、法国、美国的两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天津,共同研讨分享前沿科研成果,探讨如何在新时代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

跨越千里,穿越千年,185件(套)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远道而来,在天津展出,全面呈现哈萨克斯坦古代草原文明,实证丝绸之路上绵延不绝的交往与交流。此外,承载着大唐气象的天津文物也将扬帆出海,登陆法国,向异域观众展现唐代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多元融合的璀璨文明,带来一场盛世的文化与美学盛宴。

在文明对话的绚丽舞台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外籍嘉宾,通过群口相声这一独特形式,融入快板、相声贯口、吉他弹唱、中英文速译、二胡演奏、京东大鼓等多种艺术表达,分享他们与天津、与中国的故事,共同奏响文明交流的华美乐章。

从“河海津韵”的千年传承,到“津非昔比”的破茧新生,再到“天下一家”的文明共舞,天津城市记忆在文物中沉淀,在传承中升华,书写着新时代“和合共生”的壮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