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2024年年报横向对比之六——人均创利谁最多
发布时间:2025-08-12 09:26 浏览量:1
之前的专栏《银行2024年年报横向对比之四——到底哪些银行降薪了?》发布后,有粉丝私信我说:光看人均薪酬不合理,因为对于创利能力比较强的员工,给予更高的薪酬待遇也是正常的。他问我是否能写一篇关于银行人均创利能力的专栏分析。
今天,我就满足这位粉丝的提议,做一次关于“人均创利”的内容。我依然用2024年年报的数据进行研究,评估的银行还是14家:五家国有大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5家股份制银行——招行、浦发、民生、兴业、平安;四家典型的城商行——宁波、江苏,南京,杭州。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14家银行的人均创利和费效比情况,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
首先我说一下:在表1中我选择了税前利润,而不是总营收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为了降低高利润覆盖高风险这一模型对评估的干扰。在总营收中不包含风险抵补的扣减项,这样对于那些给高风险客户放高利贷的金融机构,评估的结果就会显著偏高。
在人均创利这一项上,14家银行的平均创利为114.57万。其中,表现最好的是江苏银行,人均创利198.59万,其次是招商银行,人均创利152.43万;表现最差的是民生银行,人均创利53.69万,排倒数第二的是浦发银行人均创利76.79万。
在三大类银行中,国有银行整体表现比较均衡,没有特别突出的,个人创利能力在70-108万之间,属于14家银行中中篇下的银行。股份制银行的人均创立表现两极分化: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表现都不错,而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在整体研究对象中垫底。四家城商行整体表现优于均值,除了宁波银行的个人创利略低外,另外三家都在130以上。
表1中的指标费效比=(人均创利+人均薪酬费用)/人均薪酬费用。如果说前面的人均创利出发点是绝对金额,那么费效比更关注的是经营效率的优化。费效比最好和最差都没有变化,主要的变化是工行取代了招行成为次优解。主要的原因是工行的人均费用支出远低于招行。
接下来我们对总营收进行分解,分别从人均利息收入、人均手续费收入和人均其他非息收入维度进行比较,数据汇总如下表2所示:
表2
从表2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人均净利息收入这一项上,江苏银行以133.09万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是平安银行,人均净利息收入最低的是农业银行,其次是南京银行。表1中人均创利表现较好的招商银行在这一指标上泯然众。这就是我前面说的高收益覆盖高风险对于创利指标的干扰。招行的人均净利息收入虽然低,但是由于资产质量更优,信用减值更少,所以最终的创利能力很强。
农业银行三项人均收入都表现较弱,主要的原因是农业银行的员工太多。南京银行在人均净利息收入指标上表现较差,但是在人均其他非息收入指标上表现最优,这是由于南京银行自身的资产配置策略(配置债券占比很高)决定。
江苏银行在三项人均收入上面,斩获一个最优,一个次优。最初我以为江苏银行人均净利息收入表现最佳是因为其资产配置中生息资产占比很高。但是人均其他非息收入表现也不错,说明不生息的资产也没少配。根据这些信息,我推测江苏银行营收和创利能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人均管理的表内资产多。于是,我做了如下表3的数据:
表3
在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江苏银行人均管理的表内资产金额为1.9亿,比排名第二的交通银行多了3500万。这一数据印证了我前面的猜测。农业银行由于员工数量最多,所以其人均管理的表内资产,在14家银行中排名垫底。这也是农业银行在表2中人均营收表现不佳的原因。
在表3中,我们也会看到招商银行人均管理表内资产的金额为1.04亿,排在倒数第二。个人理解其中的原因在于招商银行对于零售业务采用了精耕细作的策略,再加上大财富管理业务,多数不和表内资产相关联,而是和AUM相关。在表2中我们看到招行的人均手续费收入表现最优,个人猜测这和招行的人均非存款AUM很高有必然联系。
在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以对公业务为主的银行其人均管理资产规模都是较大的。而对于零售业务为主的银行,其人均管理表内资产是较低的。
所以,根据上面的数据看,江苏银行在人均创利的多项指标上表现优异。至于更深层的原因可能需要利用银行内部的明细数据才能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