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文化殿堂之门
发布时间:2025-08-12 09:04 浏览量:1
中国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深入了解它,需要权威且通俗易懂的著作。冯天瑜与周积明合著的《中国文化简史》,正是这样一部引领读者探索中国文化的佳作。
冯天瑜是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领军学者,长期深耕理论与历史研究,为学科发展奠定基础。周积明在该领域同样成果丰硕,论著影响广泛。他们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文化的热忱,将复杂的文化现象、悠久的历史脉络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以通俗生动的方式呈现,为读者打开了中国文化殿堂的大门。
(《中国文化简史》,冯天瑜、周积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构建中国文化史学科体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要以一部简史勾勒其全景,需作者兼具深厚积淀与化繁为简的功力。在这部《中国文化简史》中,两位学者以登高望远的视角,首次系统构建中国文化史学科体系:上溯文化生成机制与土壤根基,剖析特质及与世界文明的关联,梳理哲学宗教、科技文艺的演进脉络,阐释科举制度与丝绸之路的文明意义,直至近代文化的挫折与未来展望,全面展现中国文化的根源、逻辑及辉煌。
该书以“纳细川于巨流”概括中国文化的活力机制。在民族融合上,华夏民族和周边民族交流融合,吸收营养,形成兼收并蓄的风格;对外交流中,中国文化先后接纳中亚、印度等外来文化,借助它们补充、壮大自己,保持活力;思想观念方面,儒家强调的仁爱、礼制等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相互交融、补充,多种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多元并蓄的格局;经济生活上,古代中国和周边游牧民族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如“茶马互市”;艺术领域中,中国艺术不断接纳外来形式并创新。如佛教传入后带来印度石窟艺术,并将传统雕刻技艺与外来佛教造型完美融合。唐朝绘画吸收西域晕染法,让人物画色彩更丰富立体。唐朝和周边民族交流密切,宫廷乐舞中的胡旋舞来自西域,成为当时流行的舞蹈。所以,中国文化是在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越发雄浑壮大、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该书深刻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度文化的进步离不开同外部文化的交流。”“没有交流的文化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静态系统;断绝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气蓬勃的民族。犹如江河之于细流,拒之则成死水,纳之则诸流并进,相激相荡,永葆活力。”“当此之际,抚今追昔,可以策励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大智大勇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这种对文化交流规律的揭示,为当代中国以开放姿态走向世界提供深刻启示——在文明互鉴中坚守主体性,在兼容并蓄中推动文化创新。
解析中国文化特质的生成根基
《中国文化简史》的显著特色,是用“文化生态”理论梳理中华文明演进,构建独特的文化史阐释体系。本书首次将“文化生态学”引入中国文化史研究,是一个重要突破。
“文化生态学”(或称“文化背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以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人和环境是双向作用的,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塑造人。该书用唯物论观点,把中国文化的生成土壤总结为三方面。
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型社会地理环境:这让中国文化有独立发展的系统。尽管秦汉到隋唐与中亚、印度文化有交流,但始终保持自身脉络。由此形成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观念,产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虽有局限性,却支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
农业型自然经济:作为古代的经济基础,派生了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农业民族务实入世,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分散的农耕村落催生专制集权制度;“民为邦本”“使民以时”等民本思想因农业社会对稳定的需求而产生,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仁政”“王道”学说也由此派生。此外,中国人性格中的崇尚中庸,少走极端;求统一、求和平,不热衷于无限扩张疆域;推崇诚实可靠、注重自然节奏等,都是农业民族的典型表现。
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强化血缘关系,对祖先的崇拜使“孝亲”成为中国道德的核心,形成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该书既分析了中国文化生成“土壤”在不同层面上对中国文化特质的影响,更强调指出,这三个层面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构成“生态综合体”共同影响文化走向。地理、经济、宗法的综合作用,孕育了勤谨质朴、崇尚中庸的社会心理,进而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并渗透到哲学、政治、艺术等各个领域。这种“综合作用论”突破了传统单因素分析的局限,科学解释了中国文化特质的生成逻辑,展现出独特的学术眼光。
展望文化自觉与文明互鉴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一直面临着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选择。《中国文化简史》从文化自觉与文明互鉴视角,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作出前瞻性解答。
书中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指出古代文化绝非仅具文物价值,而是早已融入中国人的传统与习惯,与当代社会紧密相连。传统文化既是中国人前行的历史根基,也是激发爱国情怀的精神源泉,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认知传统文化对增强民族自信、激发改革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文明互鉴,书中阐释其为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过程,核心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从古代丝绸之路到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始终是贯穿中国历史的红线。书中认为,“我们在建造与现代化事业相适应的文化意识体系时,就不应单纯以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为参照系数,而要打破东西方文化的思想体系,广为采撷与未来发展相一致的文化成分,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建造新的文化形态。”这一理念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唯有践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才能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共建包容世界。
《中国文化简史》不仅以现代学术视角系统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推动其现代转化,更在研究方法上创新,首次通俗简要地表述中国文化史学科体系的建构,助力读者全面、深层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郭齐勇 马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