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家谢健的“二次上色”:用小说重构中国漆文化的世界坐标

发布时间:2025-08-12 09:41  浏览量:3

《桼海传》封面

谢健在其工作室制作“桼海茶仓”。 (受访者供图)

长篇小说《桼海传》,日前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以明代漆工谢成与日本战国时代大名大村纯忠之女明子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的小说。作者通过考证明朝中日历史,将主人公的人生可能性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并随着情节的进展,为读者徐徐展开了一幅福州漆器在日本流传的历史画卷,在日本战国时期领主混战、风雨飘摇的乱世景象中,精彩刻画了中国漆文化“飞去来”般的升华。

“飞去来”的笔法

什么是“飞去来”?这就得从《桼海传》作者谢健上大学时的一种运动说起了。

谢健,漆艺家,中国漆文化学者。20世纪80年代末,他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当时,一名外教带着他玩一项名为“飞去来”的运动,该运动所使用的器材类似于回旋镖,曾是大洋洲土著人打猎时用的一种武器,只要丢出去没砸中猎物,它就会自动返回手中,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体育器材。

如此一项运动,在谢健这里,成为畅想的同义词,一种哲学的隐喻。在说到他所学的国际关系史时,他表示自己擅长把一个现象联系到另一个现象中去……历史事件的那些“一去一来”,都可以当作他对“飞去来”的具象化解释。

今年,他的首部长篇小说《桼海传》出版了,不仅呈现了他20多年来积淀的漆艺实践和中国漆文化思考,更是通过漆里漆外的故事,不断聚焦中国漆之美,并尝试重构中国漆文化的世界坐标。

小说中那件由谢成制作名为“星光”的茶入,本是送给大村纯忠的礼物,后来因战事不得以谎称是送给织田信长的贡品以求脱险,这件茶入就辗转至织田信长的手中。而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后被杀,这件茶入又到了隐信长老的手中,成为解开沐七郎身世之谜的关键钥匙。一件漆器被不断抛入新的历史镜头中去,最后又由谢成复制了一件,重回原点,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流变,又重新定义了中国漆的文化气质。

同样地,在全书的最后一章“桼海,飞去来”中,沐七郎要在飞驒高山上新开一座漆坊,在为沐七郎这个角色叠加了各种外部性的复杂事件后,中国漆已成为小说叙事和情感的内在象征。角色将中国漆延续下去,也代表了中国漆重新接回这历史因缘的“回旋镖”,实现了“飞去来”式的升华。

中国漆文化的“传说”

《桼海传》中,谢成与明子的爱情故事始于谢成的一见钟情,又因明子打趣让谢成写《漆工录》,谢成最终拜师学起了漆艺。再后来,明子死后,谢成依旧坚守着爱和约定成为一代漆艺大师,写成了《漆工录》。

小说里,谢成与明子浪漫的爱情故事正是谢健自己对中国漆文化的爱的象征,从对漆艺一见钟情起,谢健历经20多年的漆艺研修和创作实践,成为知名的漆艺家,更是写成了这本《桼海传》来表达自己从事漆艺以来的最大期待——拓宽公众对中国漆文化的认知视野。

小说主人公谢成,姓取自作者,名取自明代著名漆工黄成,巧设趣意,却正是谢健理想中漆艺家的完美形象。《漆工录》则是黄成所著的漆艺技法合集《髹饰录》的象征。这样的设定要求《桼海传》中对漆器和漆工制作场景的描写必须趋近于中国漆的美学境界。

比如,谢成将“烟霞”这款茶仓呈现给广信时的描述就非常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令人不禁赞叹中国漆之美——“眼前这个小漆罐,高不过三寸,腹径约二寸许,罐身似圆非圆。罐口约寸半宽,圆敞口,向外翻唇。罐口下又有立颈过渡到罐肩,罐肩挺拔外张,而后向罐底缓缓收足。盖子用深浅不一的仿象牙色漆研磨。罐身远看是黑色的,近看,却是深褐色和茶色交错的底漆里透出或丝状或块状的朱色和赭色”,寥寥百来字,将“烟霞”这款茶仓精巧的器形,与漆器变幻交错的绚丽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背后正藏着谢健对漆器制作的精深功底及其对漆器之美的精细觉察。又如《桼海传》第二十六章“炭块磨出的满头青丝”中所描述的那样,当黄三问谢成“这黑漆面,推出黑,和推出青润,是不是听上去有差别呢?”时,谢成立刻就反应过来,回答道:“师父,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一头黑发和满头青丝,这就是不同。”这种对漆器制作技艺的独特见解,源于谢健习作漆工时的深刻体悟,也展现出高水准中国漆器的精美样貌。

之后广信对“烟霞”茶仓的回应更是将中国漆文化的美学意境升华到了另一层境界。

广信说:“妙极!此品果然是:烟霞润色,荃荑结芳。”在这里,谢健借用了南朝齐谢朓《拟宋玉》中的诗句表达出漆器仙境一般的色泽表现和审美意境,通过诗词赋予茶仓文人式的雅韵,让茶仓拥有了中国文化古韵中的高级感。

谢健通过漆技艺、漆美学、漆历史的三重维度唤醒了中国漆在历史中的辉煌地位,成就了《桼海传》的核心立意。但是,谢健对于这部小说的期待还不止于此。

中国漆艺术的“世界语”

“‘唐物’是历史上中国输入日本的舶来品统称,原指唐代传入日本的物品,后扩展为宋、元、明时期经贸易输入日本的中国器物与艺术品。唐物涵盖书画、瓷器、漆器、铜器等品类,在日本上流社会被追逐珍藏。小说还原了明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历史事实。”谢健说。

在日本茶道(包括早期的茶会)用器和空间装饰物中,有一类用于装茶的核心茶器,叫作“茶入”,其中,顶级的正是从古中国运去的“唐物茶入”。这些茶器是谢健撰写《桼海传》时串联人物关系的重要器物。现实中,谢健制作“桼海茶仓”的参照器是日本“唐物茶入”中的一款“大海”。小说里,谢成制作的漆艺茶入“星光”,是织田信长在他一生中最大的茶会上所用的器物之一。这场茶会在本能寺举行,而织田信长却在茶会的第二天戏剧般地在“本能寺之变”中死去。

在日本的唐物文化语境中,“大海茶入”充满了美学特色和传奇色彩,而谢健制作了一款以其为坯型对照的漆器版“大海”,并按着中国古称将这件漆器版“大海”命名为“桼海茶仓”。这件“桼海茶仓”被他选为中日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素材,不仅寄托了他对中国当代漆艺术文创走向世界的愿景,更有推动“今唐物”(当代“中国物”)引领国际潮流的期盼。可以说,《桼海传》正是谢健浸心其间的中国文化自信的序曲。

“今天的‘唐物’来了!熠熠生辉的当代中国漆艺术文创,将不断融入中国文化与世界的链接。”谢健说。访谈间,记者能感受到他对中国漆、中国文化自始向终的“飞去来般”的虔诚。(实习生 刘文恺 记者 陈黎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