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出伏热不休,晚出伏凉悠悠”,今年出伏早还是晚?有何说法?
发布时间:2025-08-12 09:45 浏览量:2
导读:“早出伏热不休,晚出伏凉悠悠”,今年出伏早还是晚?有何说法?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立秋节气已经快要过半,此时末伏也已经过了好几天。而这时候的天气已经有了凉意,尤其是早晚时间,明显可以感觉到凉风的存在,这也就意味着暑热即将消退。我们都知道,暑热存在的时间往往是三伏天,而三伏天又分为初伏、中伏、末伏,而且横跨夏末秋初多个节气。因此暑热消退的时间,往往就是末伏的结束,也就是出伏的时间。
出伏,是指三伏天结束的气候节点,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正式终结。根据往年经验,出伏后的气候特点往往是南北差异较大,其中北方早晚温差增大,渐趋凉爽,且午后还会有高温出现;而南方的地区则有持续的高温,这种天气很可能延续到9月份。民间通常将这种高温现象称为“秋老虎”。另外,出伏后阴气渐长,此时传统文化中就将这一刻视为夏秋过渡节点,因此民间也有“出伏暑尽”之说。
此外,对于出伏而言,民间还一直有 “早出伏热不休,晚出伏凉悠悠”的说法。那么这句话是何意?今年出伏早还是晚?赶紧来看看吧。
“早出伏热不休,晚出伏凉悠悠”
首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初伏时间相对较早,那么接下来的天气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炎热;而如果出伏时间偏晚,那么接下来就会比较凉爽。
这里的“早出伏”和“晚出伏”主要依据处暑节气与出伏日期的相对位置。其中处暑节气在出伏之后,就是早出伏;处暑节气在出伏之前,就是晚出伏。
据悉,当处暑节气在出伏之后时,此时出伏后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较高且湿度大,可能出现“秋老虎”现象,天气持续炎热。 而当处暑节气在出伏之前时,属于“晚出伏”。此时出伏后大气环流调整较快,气温逐渐下降,可能出现凉爽天气。
对于这一说法而言,其实是针对北方地区而言的,因为南方地区在出伏后,往往都是以闷热为主,只有北方地区受冷空气南下的影响,气候会产生较早的变化。
那么今年出伏是早还是晚?
根据民间历法显示,今年的出伏时间是在公历8月19日,星期二,农历的闰六月廿六,而处暑节气则是在公历8月23日,星期六,农历的七月初一,这意味着今年的处暑是在出伏后,也就是“早出伏”。而根据民谚可以看出,“早出伏热不休”,这就预示着今年秋天大概率会很热,需要农民朋友警惕秋旱的出现。
因为处暑后,如果“秋老虎”肆虐严重,就预示着整个秋天雨水较少,土地偏向干旱,而这就会导致正在灌浆的玉米、水稻等作物,无法顺利灌浆,进而导致籽粒干瘪,产量大降。这对于农民朋友而言就不是好事, 因此建议大家要提前做好灌溉措施,避免庄稼减产严重。
当然,谚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缺乏科学依据,而且谚语属于概率事件,因此还需要农民朋友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尽量以气象预报为准,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庄稼作物的收成。
总结,今年的出伏时间是在处暑之前,属于“早出伏”,而一般来说,处暑才是暑热终结的日子,为此早出伏就有了秋后还会炎热很长时间的说法。虽然这一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但是也都是古人根据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因此也值得大家去参考。当然,对于南方地区而言,这一说法就不适应了,需要人们依据当地说法进行。
话说,你觉得今年秋后会热吗?你们那边的天气如何了?可以留言,跟大家说说你们那边的天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