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入清华奖励100万:“锦上添花”要有度,“雪中送炭”更重要

发布时间:2025-08-12 01:18  浏览量:2

8月9日,广西贵港一女生考入清华大学,被学校奖励100万元!网友发布视频显示,奖励方为贵港市大将国际学校,并将现金摞在台上发放。记者从现场人员处了解到,这是该校举办的2025届高考奖学金颁奖大会暨高三年级开学典礼,学校现场除了重奖清华学子外,另奖励考上浙大学生15万元、厦门大学5万元……对此,有网友评论,“书中自有黄金屋照进现实了”“知识就是力量具象化”!

一纸清华录取通知书竟换来百万元现金重奖。视频中钞票堆叠如山的景象,与考入浙大、厦大者分获15万、5万奖励的场景交织,令“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语以如此赤裸直白的方式照进现实。人们惊呼“知识就是力量”之际,更深层的叩问亦随之而来:当教育成果以如此巨额的金钱尺度衡量,我们是否已在无形中让教育的纯粹性在金币的铿锵声中悄然流失?

重奖高分自有其激励价值。它如强心针,激发学子拼搏斗志,营造出尊重知识、崇尚卓越的氛围;对学校而言,这亦是展示实力、提升声誉的“黄金名片”。然而,当奖励金额跃升至百万量级,并以现金堆叠的夸张形式公开展示,激励的初衷便极易滑向扭曲的深渊——在无形中为“唯分数论”的陈旧枷锁再添一道沉重的黄金锁链。

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人格完整、精神丰盈的人,而非制造精于应试的“得分机器”。当清北录取与百万现金粗暴地画上等号,“教育=高额回报”的功利认知便悄然植入人心。这认知的阴影下,学习过程本身的探索之乐、人格的涵养、兴趣的深度培育皆可能被忽视甚至遮蔽。那些在平凡讲台默默耕耘的园丁,那些家境贫寒却心怀星光的学子,那些虽未踏入顶尖学府却在不同领域踏实奉献的普通人——他们的价值与光芒,又该由谁来“定价”?由谁来“颁奖”?教育天平若过分向“成功者”倾斜,便是对更广大教育群体无声的忽视。

更深重之忧,在于百万现金背后折射出的教育资源分配困境。这笔巨资若用于为薄弱学校添置实验设备,或化作贫困学子手中的助学金,又或是奖励那些扎根乡野、托举乡村未来的教师,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教育公平的推进,远非为已戴上光环的清北学子“锦上添花”所能比拟。教育之暖,不仅在于为登顶者喝彩,更在于为攀爬途中跌倒者送去扶持的臂膀,为寒夜里苦读者点亮一盏不灭的灯——真正的温度,蕴含于“雪中送炭”的深切关怀之中。

重奖本身并非原罪,症结在于“过度”与“炫示”所放大的价值导向。当分数被直接兑换为明码标价的巨额现金,教育的深层目标便遭遇了粗暴的简化。真正的教育导向应如春风化雨,引领学生体悟知识本身的内在价值,欣赏智慧之美的永恒光芒,而非将求知异化为对财富密码的焦灼追逐。

与其让“现金山”堆砌成刺目的教育景观,不如让资源流向更广阔的育人土壤。均衡资源分配,让每一间教室都有光;完善多元评价,使每一类才华皆得绽放;重奖那些点燃心火的教师与在困境中坚守的学子——当教育真正回归“育人”之本,方能避免其沦为功利竞技场,而成为滋养灵魂、孕育无限可能的沃野。

百万现金筑起的“黄金屋”固然耀眼,但教育殿堂的基石,永远应是每一颗心灵对真知的纯粹渴望与对成长的无限向往。唯有当资源的阳光普照每一寸教育的土地,当价值的秤杆平衡每一份努力的分量,教育才能真正撑起一片属于所有人的、坚实而辽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