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德福传
发布时间:2025-08-12 10:05 浏览量:1
文/雷建忠
乔德福(1898—1973),陕西铜川人,秦腔净角表演艺术家,曾任陕西省剧协理事、榆林地区人民剧团副团长。他一生深耕秦腔艺术,足迹遍布陕、甘、宁等地,技艺精湛,被誉为“乔老爷”,是秦腔传承的重要人物。
乔德福早年入梨园,上世纪二十年代与著名表演艺术家孟遏云之父孟广华搭班,广学各路名家绝技。后辗转陕南、关中、甘肃、陕北等地传艺,十年江湖漂泊中博采众长,逐渐形成嗓音沉雄、身段老练的艺术风格,且生旦净丑样样精通,为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国二十三年(1934),乔德福与大荔人芦德发,及蒲城维新社弟子杨正芳(蒲城人)、杨定国(长安人)、卓登云(户县人)、严正书(长安人)、贠立学(长安人)等一行,辗转来到陕北横山波罗城,加入86师骑兵大队秦剧团。
波罗城虽地处偏远,却有不少懂戏、爱戏的“老戏骨”。乔德福的到来,迅速点燃当地戏火,他与86师驻波罗连长张伟如、骑兵大队长胡景通(秋季驻此),及镇长袁长枚、雷履初,名士吴彩堂、白海山等人一拍即合,迅速组建班子:一面招收幼童,手把手传授武术身段与唱腔念白,培养后辈;一面在三关楼上组织秦腔演出,少年演员的飒爽与老艺人的精湛轮番登场,引得四乡八里乡亲扶老携幼赶来,楼台下座无虚席,喝彩声盖过城墙外的风声。
剧团驻扎于袁昌美巷财神庙,为让舞台更规范,乔德福特意请来响水知名木匠杨泽霖、杨社父子赶制梨园阁,将舞台艺术与梨园祭祀文化巧妙结合,让秦腔在古老庙宇间焕发更鲜活的生命力。他带来的《打銮驾》《铡美案》《赤桑镇》《吃鱼》《烤寇》等剧目,及《打柴劝弟》《抱盒》等折子戏,皆是经典硬戏。尤其是《铡美案》中的包公,他一亮相便自带威严,倒脱靴的铜器功配合刚劲唱腔,将包公的铁面无私与凛然正气演得入木三分,台下观众常看得热血沸腾,散场后仍议论“乔老板的包公,真能铡了陈世美”。
民国二十六年(1937)初,乔德福到榆林,进入22军新剧团,依旧生旦净丑样样精通。在《田单救主》中饰田单,唱念做打令人折服;《凤仪亭》中饰演吕布,翎子功表演别具一格,借翎子揭示人物内心,使吕布形象血肉丰满;《走雪山》中饰老曹福,动作生动细腻,一招一式环环紧扣。花脸拿手戏《游西湖》(饰贾似道)与《铡美案》(饰包文正)更是堪称一绝。
同年农历九月初八,恰逢唐玄宗生日庆典,井岳秀公亲临致贺,乔德福登台献艺,《吃鱼》《烤寇》两剧唱得字正腔圆,做工精细到挑担弧度、甩袖力度皆恰到好处,人物刻画活灵活现,令见多识广的井岳秀连连点头称赞。
1936年底,榆林军政高层换帅,因梨园阁名声远播,乔德福被邀前往传艺,此后奔波于榆林与波罗之间,身兼六份军饷。在榆林教戏时,他对学员身段要求严苛,“抬手动脚要像尺子量过”;回波罗演出时,即便台下仅几十位观众,仍一丝不苟,耍平身、吐牙的绝技从不打折扣,其“平生苦笑”的表演更是一绝——笑时让观众开怀,哭时引得满场唏嘘。
乔德福擅演花脸戏,除包公外,荆轲、孙武等角色也堪称经典。演荆轲时,身形舒展大方,眼神藏“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唱腔高亢洪亮,透着视死如归的刚烈;扮孙武时,一身正气,念白吐字清脆如珠落玉盘,将军事家的沉稳与威严演绎得淋漓尽致。
1945年夏,横山剧团老团员何振杰在波罗观看乔德福等老艺人的演出后,对其技艺赞不绝口;高双成将军更亲自为其波罗住宅题名“艺苑先声”,成为对他半生艺业的最佳褒奖和肯定。
乔德福代表作有《吃鱼》《烤寇》《打銮驾》《铡美案》《赤桑镇》等,其表演做工精细,人物刻画逼真,不同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唱腔韵味醇厚,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尤其耍平身、挑担、吐牙的技巧,及“平生苦笑”的表演,常赢得观众喝彩。扮演包公时,以“倒脱旋”的铜器功出场亮相,仪态轩昂、威风凛凛,尽显刚毅雄浑气魄,令人叫绝,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
1956年,他在陕西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中饰演包公获奖;1959年,《戏剧报》封面刊登其《程咬金》剧照。
乔德福是波罗骑六师秦腔剧团的先师,波罗老者虽或不知其名,却牢记他演的《乔老爷上轿》,故“乔老爷”之称流传至今。1973年,乔德福因病在家中逝世,终年75岁。赞曰:
蒲城维新有乔公,三四年携六弟行。
秦腔本是心头艺,远种波罗扎根生。
三六分赴榆波地,两团并起演征程。
曾伴军旅添悲喜,更向民间送清声。
九十一春薪火续,横苑前身脉相承。
业余剧团常相聚,唱念做打韵不停。
作者雷建忠原横山史志办主任,现任横山方志馆馆长、横山剧团志主编。
- 上一篇: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
- 下一篇:黄河远上·文脉流长:作家团刷新“临夏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