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不像人”?这100幅罗汉图打破偏见

发布时间:2025-08-12 10:04  浏览量:1

很多人都说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有一个人最大的短板,就是画人画不像。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主流的人物画家画得不像,但民间的画家还是有能画得像的。这种状况在宋朝尤为突出。

宋朝,尤其是南宋的主流画家认为单纯的写实是工匠画的表现。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应该引导绘画往表达精神领域的方向去走,哪怕在技巧上也应该更多的注重怎么样把书法的用笔融入到绘画当中来。

直白的说,他们已经不屑于在写实道路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了,他们忙着把写实转为写意。

但是,民间画家要靠给人画像为生,画的不像人家不给钱呐。

所以民间画家就涌现出了写实技巧高超的佼佼者。

遗憾的是,这些画家的作品很少被保留下来。

幸好,日本京都大德寺还保存了一套南宋时期民间画家周季常、林庭珪所绘的《五百罗汉图》,能让我们一窥南宋时期写实人像的水平。



据历史记载,唐代天佑年间,浙江宁波东钱湖青山顶有十六罗汉示现,罗汉信仰由此在浙东一带兴起。南宋时期,僧人义绍任明州(今浙江宁波)东钱湖惠安院住持,邀请民间画工周季常、林庭珪历时10年绘成100幅《五百罗汉图》,并供奉于惠安院内。

周季常、林庭珪虽然在画史上没有什么名气,但这《五百罗汉图》却是精品。

你看画中这几名居士,不说的话,你根本分不出他是宋朝人画的还是现代画家画的。



再看看这幅《备茶图》,一个和尚弯腰舀泉水,衣褶随动作自然下垂,连水波纹都画得波光粼粼。

还有接下来的《吃茶图》,茶童手持茶筅打茶的姿势,和宋徽宗《大观茶论》里的记载分毫不差,连建盏的釉色都还原得一模一样。

一笑认为:周、林二人的这套《五百罗汉图》,就是南宋社会的《清明上河图》——从寺院生活到市井百态,从茶器服饰到建筑家具,全被他们用细腻的画笔真实地记录下来。

虽然部分罗汉还有程式化的样子,但其中很多人物造型,还是让世界见识到在我国民间,居然还有这样的画家,用毛笔和线条也能画出相当写实的人物肖像。

整套《五百罗汉图》是世界上发现现存数量最多、阵容最大、制作最精美的宋代浙东宁波地区佛教题材作品。



画成后,义绍以“大千世界佛日同辉”为旨,将图册赠予日本求法僧,1895年,日本明治政府特许大德寺为修缮寺院,将其中10幅转给美国波士顿美术馆、2幅转给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购藏。如今日本大德寺共藏画88幅(含日本僧人木村德应补画6幅)。

我们有理由相信,除了这两位以外,应该还有很多名画家能够达到这种水平。但可惜的是他们的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五百罗汉图》的故事还在继续——2018年,全球学者齐聚日本,专门研讨这套画的艺术价值。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民间艺术的 “逆袭史”。或许有一天,这些被埋没的瑰宝,能真正回到它们诞生的土地,让更多人看到:什么叫 “高手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