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织密“韧性网络”,筑牢“红色堤坝”

发布时间:2025-08-12 10:19  浏览量:1

在甘肃省榆中县的洪水中,党支部书记陈光红蹚过齐腰深的积水救出7名群众,这不是孤胆英雄的壮举,而是基层党组织系统性救灾能力的缩影。当暴雨袭击陇原大地,榆中县通过“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小组”三级网格体系,将干部群众编织成精密的救灾网络,用“分组+分片”机制让机关党员下沉到每一寸险情现场。这种以党建为经纬、以网格为节点的治理创新,打破了传统救灾模式的条块分割,在暴雨洪流中构筑起兼具速度与温度的“韧性堤坝”。

从应急响应到风险治理的范式升级。榆中县的三级网格体系,本质上是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效能的制度创新。不同于传统“县-乡-村”的线性传导,这种网格化治理通过“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的穿透式管理,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既避免了基层干部的任务超载,又确保防汛指令精准触达每户村民。更值得关注的是,榆中县将智慧化手段嵌入网格体系。通过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预警山洪风险,运用大数据分析确定重点救援区域,使传统“铁脚板”巡查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这种“人防+技防”的双重保障,让救灾不再依赖经验判断,而是建立在精准的风险评估之上,从而推动基层应急从“经验型” 向“科学型”跃迁。

从组织动员到能力建设的体系重构。在榆中县的救灾现场,党员干部不仅是冲锋者,更是组织者。机关党员下沉网格后,既承担排洪清淤等体力劳动,更发挥统筹协调、技术指导等专业作用。这种“分组+分片”机制,将分散的党员力量整合成模块化突击队,在搜救失联人员、道路抢修等关键环节形成战斗力。组织保障的强化,使党员在救灾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陈光红连续48小时奋战一线的事迹,折射出基层党员的责任担当,更反映出党组织对干部的关爱机制——从安全防护装备的配备到心理疏导的跟进,从物资供应的保障到家庭困难的解决,榆中县通过全方位的后勤支持,让党员干部在前线无后顾之忧。这种“既压担子又搭梯子”的管理智慧,正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持续释放的关键。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参与的动能转换。在榆中县的救灾现场,群众不再是被救援的对象,而是救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生产自救的人员中,既有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也有普通村民和志愿者。这种“全民皆兵”的局面,源于基层党组织对群众力量的深度激活,使群众从“旁观者”变为“行动者”,极大提升了救灾效率。更具创新意义的是,榆中县在救灾中培育了群众的应急能力。通过常态化的防灾演练、应急知识培训,以及灾后重建中的技能传授,群众逐渐掌握自救互救本领。这种“关口前移”,从“输血”到“造血” 的转变,正在重塑基层应急的生态。当89岁的退休教师在党员帮助下脱险时,不仅是生命的拯救,更是基层治理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在这场与洪水的较量中,榆中县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不仅体现在危机时刻的冲锋陷阵,更在于日常治理中构建的韧性体系。通过网格穿透、党员锚定、群众筑基的三维重构,榆中县正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暴雨洪水中织就一张“红色韧性网络”,让“红色堤坝”筑得更牢。这种治理创新更启示我们:基层党组织的生命力,就在于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风险挑战中淬炼出坚不可摧的治理合力。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