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庆阳丨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庆阳筑牢生态屏障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12 10:25  浏览量:1

正宁县中湾林场。庆阳融媒记者 陈飞 摄

在祖国的大西北,黄河以其雄浑之势奔腾而过,塑造出独特的“几字弯”。在这一区域,庆阳犹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正以坚定的步伐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以赴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致力于筑牢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全力推进“三北”工程建设】

我市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属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是甘肃“四屏一廊”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屏。同时,它还是国家级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然而,其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

西峰区巴家咀水库。庆阳融媒记者 陈飞 摄

全市8县(区)全部被纳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核心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6%,生态建设任务艰巨而紧迫。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市立足“北阻风沙、南保水土”的生态功能定位,围绕“三北”工程攻坚战“怎么打”“在哪里打”“打什么”等关键问题,确定了“一屏五区”项目建设布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个,完成沙区治理126.428万亩,荒漠化土地面积、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4万亩、5.7万亩,逐步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克服春季旱情影响,加快实施陇东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新造林管护、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三北”工程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林草生态建设109.94‬万亩,占年度总任务的73%。

“上半年落实中央、省级林草项目资金13.47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我市马莲河、蒲河流域和东南部陇东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个‘三北’工程重点项目成功落地,规划总任务106.57万亩,总投资13.12亿元。目前,已下达第一批建设任务75.1万亩,落实到位项目资金7.35亿元,计划今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三北”工程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大力推进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出台4个管理办法,创新实施8项建管机制,探索形成“三北”工程重点项目全过程、精细化、标准化建设管理的“庆阳模式”,并在全国推广,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截至目前,我市实施造林、抚育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143.4万亩,综合治理沙化土地10.9万亩。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林草覆盖率达到60.63%、水土保持率达到57.37%,生态质量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三。

【聚焦三大保卫战推进污染治理】

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我市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污染治理。境内马莲河、蒲河水质由V类、Ⅳ类稳定提升到Ⅲ类及以上,水环境质量改善被列入全省典型案例。空气优良比例最高达到95.6%,6项主要指标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庆城县在蓝天保卫战中,构建了“源头替代-过程严管-末端深治”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行动,对27项问题和瓶颈进行精准攻克。强化机动车尾气监管,推行建筑工地扬尘智慧巡查模式,实施机械化清扫、立体化洒水等管控措施,以“铁腕”措施守护一片蓝天。

西峰区常态化落实巡河机制,构建了区、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同时,搭建西峰区智慧河流管理平台,在蒲河河道两岸布设18个在线视频监控及水位监测点,实现了对河道水面及岸线的实时监控和自动化管理,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华池县大凤川林场。庆阳融媒记者 陈飞 摄

宁县以矿山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为重点,修复土地面积160.7公顷,6家矿山企业纳入国家和省级绿色矿山名录。马莲河周家村和蒲河后河桥国考断面水质优于考核目标,耕地土壤环境全部为优先保护类。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建成区全面落实垃圾分类制度,同时,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强弱项、补短板工作,补齐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垃圾处理、大件垃圾处理设施短板。

2024年,全市城乡生活垃圾产生量56.63万吨,其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8.53万吨,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28.1万吨,无害化处理率100%。

“‘无废城市’不是指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所有固体废物完全资源化利用。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废弃物随意丢弃或填埋,不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其远景目标是让整个社会建立良好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共赢。”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我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持续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联防联治区域协作共筑屏障】

近年来,我市全力实施好绿色转型整体行动、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水土流失治理行动、生态系统修复行动、国土持久绿化行动、治水兴水升级行动、防沙治沙阻击行动、环境安全保卫行动等“八大行动”,有效统筹产业转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庆阳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亮。

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合作。我市与陕西、宁夏的相关市(县)联合谋划毛乌素沙地-黄土高原过渡带联防联治建设项目,共同应对跨区域的生态问题。在联防联治过程中,形成了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资源互补的生态保护合力。

西峰区清水沟国家水利风景区。庆阳融媒记者 陈飞 摄

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共享治沙经验和技术;在生态监测上,搭建统一的监测网络平台,实现实时数据共享,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动态变化,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联合开展物种调查和研究,共同制定保护方案,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通过区域协作,我市与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生态保护共同体,共同筑牢了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为黄河“几字弯”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如今的庆阳,塬上岭下、梁峁沟壑皆披上了绿装,满目苍翠,绿意盎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让百姓享受到了“生态福利”,也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吸引了众多绿色产业项目落地,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蓬勃兴起。

我市因地制宜,发展苹果、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产业也逐步发展壮大,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其中,种苗、林药、林菌、林禽等生态产业产值达5.8亿元。

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和生态景观的优化,让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开发。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凭借其原始森林风貌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成为游客们亲近自然、感受生态之美的热门目的地。

我市积极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黄河“几字弯”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