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铜像传递军民鱼水情
发布时间:2025-08-12 10:42 浏览量:1
张娟
赵镈烈士墓以及墓前的赵镈烈士铜像。
秀美文峰里,袅袅九女山。
山东沂蒙这片红色沃土,孕育出勇敢豁达、爱党爱军的沂蒙儿女,沉淀着沂蒙大地的血色记忆,更跃动着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种——那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赤诚,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诺言,是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赵镈,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40年3月,赵镈调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党校校长。他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指示,与八路军115师紧密配合,在全区建立了党的各级领导机构和地方武装领导机构,成立了鲁南各界抗日救国会,壮大了抗日队伍。按照“三三制”原则,他领导建立了专区、县等各级抗日民主政权,使鲁南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仅一年多的时间,根据地发展就对“日伪顽”形成了沉重打击。
1941年10月27日黎明,敌人突袭鲁南区党委驻地银厂村,制造了“银厂惨案”。赵镈为保护党的机密文件,不顾个人安危折返销毁文件,不幸被捕。敌人对他施以酷刑,并试图以高官厚禄诱降,但他始终坚贞不屈。11月19日,赵镈在边联县(现兰陵县)九女山下被活埋。慷慨就义前,他以刑场为讲台,发表了义正词严的演说:“中国人民是杀不绝的,死了我一个,会有千千万万人站起来……”他说出的每个字都像种子,在苍山沃土上生根发芽,长成今日漫山遍野的思想松柏。
赵镈烈士墓,位于山东省兰陵县鲁南革命烈士陵园。关于墓前的赵镈铜像,当地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赵镈牺牲后,当地群众自发筹集80斤铜钱,熔铸成赵镈铜像放置于此。敌人曾数次破坏铜像,但老乡们一次次将其夺回并重新安放。直到今天,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前来瞻仰和缅怀的人仍络绎不绝,鲁南革命烈士陵园也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场所。
青山有幸埋忠骨,热土长萦检察魂。
作为沂蒙精神滋养下的新时代检察人,我们以公益诉讼检察履职守护红色资源,在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中凝聚办案智慧,用检察履职守护这片用鲜血铸就的壮美山河。
文峰山的松涛声里,那民心熔铸的烈士铜像仍闪耀着信仰的光辉。静立墓前,铜像上的每一道弹痕仿佛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丰碑是生死与共的党群血脉,是用脊梁骨撑起的铮铮信仰!
(作者系山东省兰陵县人民检察院干警)
本报记者匡雪参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