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发布时间:2025-08-12 11:21  浏览量:1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要想教育感化天下之人,必须首先安定家族、修正自身,只有治理好自身和家族,才能治理好国家。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中的三种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华文明得以承传下来,并且保持了五千多年经久不衰?

经过研究,他们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历史证明,这的确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起点。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古代因此流传下来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也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

纵观历史,凡是家道能够承传三代以上的家族,都有严格的家规、家训。一个人只有先修身,在内培养起深厚的德行,名声自然会显扬于社会,司马光就曾警戒后人:“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因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古人通过正己化人的言传身教,保持了一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从而使“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建立仁德、施行道义的工具。

《训俭示康》等都成为传世典范: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强调治家的重要性堪比治国;

钱基博在给儿子钱钟书的家书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道之衰莫不始乎阃内。古之人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将正其身,必治其心;将治其心,必固其道。

想要治理好天下,必定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修养好自身的品德;而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要端正好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就要稳固自己的“道”。

想要治理好“大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小家,从自身做起,正其心,修其身,中国的精英人群为什么如此看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对自己家庭的约束呢?

西方的精英人物,有强烈的个人主义传统,他们的行为方式,是做最好的自己,努力奋斗,建功立业,他们回馈社会的方式,基本上就是纳税和捐款,是用金钱的方式来实现的,只要做到了这些,即使他们在私德上有一些问题,民众似乎也不大追究。

但在中国就不一样了,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儒家心怀天下的理想,中国老百姓对于精英阶层的特殊要求,都决定了中国的精英人群不仅要在生活方式上是人格表率,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这并非是中国民众对于精英人群的一种苛责,而是中国传统对于社会精英要求的当代表达,是中国精英必须面对的一个刚性文化要求。

个人品质的道德修养和国家社会的治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修己乃是治人的前提。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要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渐次扩展到整个国家社会中去,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孟子》: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本在国,国的根本在家,家的根本在自己身上。”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康诰》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治理百姓。”只要诚心追求这一点,即使不完全到位,也不会相差太远,从来没有先学会养孩子再出嫁的人。

一家奉行仁爱,全国就会兴起仁爱之风;一家推行谦让,全国就会兴起谦让之风;君主(企主,家主,)一人贪婪暴戾,全企全家乃至全国就会发生乱象,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一个人可以安定国家。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家恩.天行健.地势坤.齐家道!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