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区: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暑假

发布时间:2025-08-12 12:23  浏览量:2

“文明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对水土的守护、文脉的传承,还有对身边人的关怀。”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张哲戬在“仁山乐水看晋源”实践日记里的这句话,道出了晋源区暑期文明实践活动的核心。今年暑假,晋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文明实践+”理念为引领,串联起生态、文化、红色、科技等多元场景,让各年龄段学生在实践中触摸文明温度,书写青春故事。

探秘生态密码:在绿水青山间感悟文明力量

晋阳湖的粼粼波光里,藏着晋源生态治理的密码。大学生实践队员沿着湖岸行走,听讲解员讲述这里从工业废水池到“城市绿肺”的蜕变——曾经堆满废渣的滩涂,如今成了候鸟栖息的乐园,岸边的生态监测数据看板上,COD值十年间下降近70%。“课本里的‘生态修复’突然有了画面感。”实践队员李悦说,他们在湖边向游客发放20份问卷,收集到的“希望增设生态科普牌”等建议,已被纳入景区优化方案。

太原植物园则成了“活的生物课”。在热带雨林馆,学生们蹲在蕨类植物旁记录叶片蒸腾现象;沙生植物馆里,专家拿着仙人掌讲解“肉质茎储水”的生存智慧,让“耐旱机制”从课本概念变成可触摸的知识。五天的实践里,学生们将观察笔记整理成《晋源生态研学手册》,让课堂知识真正落地生根。

触摸历史文脉:在文化传承中汲取精神养分

赤桥村的千年老槐下,78岁的村民王大爷正给大学生讲“豫让刺赵”的忠义传说。“这棵树见过太多故事,就像咱晋源的文脉,扎得深才能长得久。”学生们围坐倾听时,手机镜头悄悄记录下这一幕——这些视频后来被剪成“古村记忆”系列短片,在社交平台收获数万点赞。

晋祠博物馆里,大学生志愿者的“文物解说+短视频”模式成了新亮点。张萌同学举着云台相机,对着宋代侍女像讲解:“你看她衣袂的褶皱,藏着宋代工匠的审美密码。”她制作的《晋祠侍女像背后的匠心》短视频,让文物“活”在了年轻群体中。“年轻人用新方式讲老故事,文脉才能传得远。”晋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张永英说,仅暑假期间,学生们就创作了30余条文化科普内容,成了“晋源文化传官”。

传承红色基因:在沉浸式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

7月7日清晨,杏坪村的山路上响起整齐的脚步声。大学生实践队沿着革命先辈足迹,徒步3小时抵达杜里坪抗日县政府旧址。窑洞墙上,斑驳的“抗日救国”标语仍清晰可见,学生党员赵志刚站在当年的指挥部前宣誓时,眼眶泛红:“以前在课本里读‘烽火岁月’,今天站在这里,才懂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分量。”

这样的感动也发生在社区里。兰亭御湖城社区的红湖岸边,老党员陆永信用方言讲起父辈打游击的故事,围坐的大、小学生听得入神。“爷爷,您说的‘土炸药’是怎么造的?”小学生的提问让老人笑着打开话匣子。随后,大学生们结合历史课本讲“七七事变”背景,三代人在问答间让红色基因有了温度。

实践里长本领:从“学知识”到“用知识”

晋源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里,大学生王宇正教刘奶奶用智能手环:“按这个红键能连子女,心率超标会报警。”这个暑假,他们通过“结对帮扶”服务居民超1000人次,还整理出《老人智能设备使用手册》,手绘图标让操作指南更易懂。

科技科普则让孩子们过足了“科学瘾”。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带来的“火箭模型拆解”课上,小学生们围着助推器模型追问“燃料怎么装”;“二氧化碳灭火实验”中,看着蜡烛被气体“掐灭”,孩子们兴奋地记笔记。姚村镇的电商培训更让知识变了“生产力”,大学生李卓培训后帮农户直播卖葡萄,单场销售额突破2万元。

从非遗剪纸课上孩子们剪出的“晋祠三绝”,到全民健身日里“旱地龙舟”的呐喊;从安全培训中学会的“烫伤急救法”,到红色读书会里分享的《红岩》故事……这个暑假,晋源区的“文明实践+”让学生们在知行合一中成长。正如一位同学在实践总结里写的:“文明不是说出来的,是走在山水间、守着老故事、帮着身边人时,慢慢活出来的。”而这份青春与文明的相遇,正让晋源的夏天格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