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换人讲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12 14:40  浏览量:1

记者 周悦

8月6日,第三方数据平台QuestMobile发布《2025年AI应用市场半年报》,百度AI搜索月活跃用户为3.22亿,位居国内AI搜索行业首位。

当天,百度宣布对搜索智能框进行新一轮升级:PC端和APP端均支持更长文本与复杂问题输入,整合AI写作、AI解题、AI PPT等多模态工具,试图将搜索从信息入口扩展为任务中枢。

一个月前,百度在AI Day(开放日)官宣搜索升级,内部将之视为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产品改版。

此次变化引发外界关注的不止于技术,还有站在讲台上的人——三位90后产品经理,这有别于过往常见的事业群高管。他们面对镜头,讲述百度搜索生成内容的机制以及AI能力。

产品讲述机制的变化,或许比产品本身的更新更值得关注。对百度而言,这可能是一场组织内部权责结构的重构。

多位百度人士表示,让年轻产品经理走到台前并非临时决定,而是近年来百度在组织机制上的有意调整。过去两三年,百度在集团层面的OKR(目标与关键结果)中已开始强调“产品经理负责制”,鼓励一线产品经理承担方向推动与外部表达的职责。

百度并非孤例。近半年,字节跳动的飞书、火山引擎,阿里巴巴旗下的夸克等互联网公司事业部也在局部调整了AI产品发布的讲述者构成,将更多年轻产品经理和技术负责人推向台前。

在海外,OpenAI的对外发言走“成果汇报”风格,多由其CEO山姆·奥特曼与多位科学家公布产品内容;苹果由CEO库克主导,多谈美学、少谈AI;谷歌/meta由一线团队演示;初创团队多以GitHub公告。

发声方式一定程度折射组织权力、透明度与用户关系,在模型即产品(Model-as-a-Service, MaaS)时代或许更加关键。

表达机制的变化

百度创新搜索产品经理陈颖梅称,这是她首次以百度产品经理身份在外部正式发声,虽然压力很大,但也是一个重构产品语言的过程。以前是写PPT向上汇报,现在是面对用户讲清逻辑。

她与团队为讲清生成搜索中的事实校验机制,设计了多个类比场景,并预演十余种潜在提问,尝试将底层技术转化为用户可理解的语言。在准备讲稿的一周时间里,她和百度AI助手反复对话,以节省时间,最终定稿。

在讲述内容确认阶段,百度AI搜索团队召开小型的“头脑风暴”讨论会。技术同事希望介绍底层多智能体协同机制,并引用最新论文成果;但最终,这部分被否决,原因是“太技术,用户难以感知”。

产品经理希望呈现更多功能细节,而市场与运营团队则从传效果出发传递信息。最终,团队聚焦于三个讲述主轴:生成搜索逻辑、事实校验机制、AI工具整合能力。

在跨部门沟通中,该团队逐步达成了一个共识:不是所有细节都值得讲。最终确定的方向是既传达逻辑,也贴近真实使用。

百度AI助手产品经理李想补充,为保证表达的准确性,他们还向底层架构设计者请教产品演进路径。“一个架构为什么这么设计,可能只有第一批做这套系统的人最清楚”。

在整个准备过程中,百度内部提供了试讲、模拟提问、表达辅导等机制,帮助产品经理更好地面对复杂外部环境。

AI产品重视共创

表达方式的变化,一定程度反映了百度AI搜索团队与用户间关系的变化。

AI Day发布会后,百度AI搜索团队收到了大量用户反馈——包括增设小程序入口、适配直播场景等具体建议。这些意见被快速整理,并纳入后续迭代计划。相比以往“封闭开发、内部决策”的路径,如今,百度AI搜索产品正试图通过共创机制形成较为开放的循环。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百度AI搜索团队开始主动进入小红书、抖音等社区,观察用户在真实场景下的反馈。

截至发稿时,在小红书上,百度AI搜索相关账号积累超8万粉丝和36万点赞,高于同类AI产品。不少使用百度产品年限在5—10年的用户通过社交媒体渠道报名其产品体验官。陈颖梅称,他们发现很多用户其实一直有想法,只是以前没有窗口表达。

为适应面向公众的表达节奏,百度设立了容错机制:讲稿由一线负责人自行撰写,品牌与法务仅提供审校与合规建议,避免过度包装,贴近真实使用场景。即便现场表现不完美,也鼓励真实表达,可事后补充。

表达能力也逐步被系统性纳入产品经理的能力评估体系。一位前百度产品总监认为,清晰地讲述产品是什么、为什么做,是产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年轻产品经理的讲述不仅是一次产品层面的沟通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技术透明度、组织开放性与文化韧性的内在诉求。

年轻产品经理的登台,背后仍有资深技术人员与组织知识的支撑与传承。自2013年起,百度持续在算法、平台架构等基础方向投资。

不过,表达权的松动仍在推进中。上述前百度产品总监提到,产品经理可以表达,但能否拥有更多实质性决策权,是否借此获得更长线的成长空间,这仍是一个待解的问题。

谁在讲述AI,谁掌握解释权

字节跳动延续其技术导向表达方式。在火山引擎、飞书等发布活动中,讲述者多为技术总负责人,重点讲解平台能力、模型复用、性能参数等,语言密度高,结构理性,强调系统可扩展性。

阿里的表达方式则更为稳健克制。在阿里云与通义大模型等场合,主讲人多为事业群总经理或副总裁,话语体系更聚焦产业协同与战略落地,鲜少涉及底层模块与现场互动。

在国际市场,不同公司也在重新定义“谁来发声”。

OpenAI发布会近似“成果汇报”。山姆·奥特曼与研究者围坐一桌,讲述愿景、边界与失败教训。具体技术细节则由系统调度工程师、界面设计者等年轻科学家补充。这种方式强调内容本身的可验证性而非情绪包装。

苹果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发布会的节奏与内容高度统一,由库克主讲,AI能力被自然地嵌入操作系统体验中,不解释模型细节,也不鼓励外部追问。讲述方式更像一场精密的展示。

谷歌与meta选择中间路线。在Gemini和LLaMA等大模型产品发布中,CEO通常只作简短引导,更多内容由一线研究员和产品经理演示与讲解。哪怕临场卡壳,也不遮掩,这种“不回避不完美”的方式被开发者认为更具现实可信度。

对于Anthropic、Mistral、DeepSeek等AI初创公司来说,舞台已消失。产品发布通常出现在开发者社区GitHub的日志、技术论坛回复或论文脚注中。谁写了代码,谁就撰写发布说明。讲述语言是基准测试数据、模型细节与更新日志,而非营销话术。

讲述机制的选择,不仅体现一家公司的传播风格,也投射其对组织边界、权力分配与用户关系的深层理解。在“模型即产品”(Model-as-a-Service, MaaS)的时代,谁来解释产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对技术透明度、用户关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