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全国榜单爆冷,全网吃瓜大狂欢!这家黑马竟靠DeepSeek杀进全国TOP 2
发布时间:2025-08-12 14:32 浏览量:1
新智元报道
编辑:Aeneas KingHZ
AI搜索大战,已经白热化!最新QuestMobile报告揭晓:夸克月人均使用次数稳居第一,微博智搜凭DeepSeek杀进前二,腾讯「新闻妹」拿到第三。实测发现,天气预警、社会新闻、数码测评、娱乐八卦,微博智搜统统一键梳理,让网友搜索体验爽到飞起。
就在最近,QuestMobile报告发布,亮点可太多了。
这份来自国内移动互联网数据服务商的报告,大致把2025年国内上半年的AI战况总结了个全。
其中,这张图迅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在2025年6月AI搜索引擎赛道的「插件形态AI应用」中,有两位选手表现异常亮眼,遥遥领先于其他AI应用。
排第一的,就是专注于AI搜索的夸克,每月人均使用次数已经达到了64.9次。
这个结果,让人毫不意外。毕竟来自阿里的夸克搜索,已经是业内公认的搜索新星,最近连续数月都登顶了AI产品榜。
如今圈内都在押宝,看它是否会引领搜索市场的新一轮变革。
而紧随其后的,就是来自微博的「AI微博智搜」,每月人均使用次数也达到36.6次。
这就让人有些意想不到了。
毕竟榜单上其他家,无论是百度、腾讯新闻、夸克还是今日头条,背后都有着自己的自研大模型,微博智搜靠调用外部模型DeepSeek,为何反而一骑绝尘,冲进了全网TOP 2?
为此,我们亲自动手,把这些AI搜索引擎赛道的TOP选手们轮番实测了一遍。
结论就是:果然,在AI搜索大战白热化的今天,谁也别想靠单一的思路和产品就一骑绝尘。
用户最终想要的,就是让自己体感最舒适、最流畅的产品,他们会用脚投票。
实测各家AI产品
拿到榜单TOP,名副其实
首先,来看看TOP 3是靠什么拿到的好成绩。
夸克:AI超级框,拿到TOP 1
要说起夸克,最大的特色就是下面这个AI加持的搜索框了。
实测后的体验就是,夸克的产品力,真的十分强大。
比如今天,全网都在议论GPT-5的各方面能力。虽然发布即屠榜,数学和编程能力再次刷出了新高,但被人热议的一点是,GPT-5在写作和情商上,反而大大降低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让夸克来解答一下。
输入这个问题后,夸克搜索一番后回答:GPT-5写作能力的下降,可能是因为并不侧重于优化写作,引入的个性化导致写作风格变化,应用场景差异与用户感知偏差等等。
这个回答,的确言之有物,提供了某些有用的线索。
紧接着,在它的推荐问题栏里,我们又发现了相当有趣的话题——所以,GPT-5为什么更擅长编程呢?
以及,它会给行业造成什么影响呢?
就这样一环扣一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就以抽丝剥茧的逻辑方式一个个被解答了出来。
当用户在搜索的时候,最终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很显然,被AI大模型把求知阈值拉得很高的他们,希望的是以最高效的方式,最精准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而这,就是夸克智能化推荐和搜索结果的优势了。
今年, 夸克 更是 面向志愿填报场景一口气推出了「志愿报告」、「高考深度搜索」、「智能选志愿」三大核心功能。
并且,在国内首个自研高考志愿大模型和专业的高考知识库加持下,实现了从复杂问题询问到志愿报告输出的整个辅助决策流程。
在志愿填报期间,夸克累计回答志愿相关问题超3.3亿个
而它背靠的千问大模型,在移动端和PC端都实现了全面升级,让我们的搜索体验流畅又智能。
在PC端,夸克还拥有系统级的全场景AI能力,这就让搜索的应用场景再次大大拓宽。
可以说,种种举措,让这个全新的「搜索新物种」正在一步步打破传统搜索市场的格局。
夸克的第一名,拿的是名副其实。
AI智搜:微博理性吃瓜,还得看智搜
最近,其实很多自媒体都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国内无论是AI应用还是产品的活跃数据都掉得厉害,依然保持着TOP 2强劲势头的AI微博智搜,就很值得琢磨了。
上文说过,微博智搜其实用的DeepSeek R1。虽然用的不是自研模型,但却保持着亮眼的活跃数据,甚至还一直保持着涨幅。
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得从微博的内容生态说起。
刷博,是许多人日常的内容消费的主要渠道。不过,微博微博,消息可能很短,互动可能很复杂。
许多人面对瞬息万变的热搜条目,第一感觉是:太复杂了,这个瓜吃不明白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微博网友们最直观的感受。
的确,每次热搜要快速了解前因后果,需要及时汇总最新消息……在没有AI的时候,非常考验信息收集、甄别、处理能力。
好在,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洪流中,微博从自己的内容生态中,链接出了一条独特的AI之路。
全景式的视角
比如前一阵的北京暴雨,中国消防、北京大兴消防、四川消防、微博政务等多个大V分享出了有效信息。
但对于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信息要点的网友来说,一个个点进去慢慢浏览长文,还是太慢了。
这时候,微博智搜的DeepSeek总结,就显得十分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了。
比如它会以要点的形式,明确呈现出最重要的关键重点,比如远离死亡陷阱、极端情况自救、行车保命指南、居家防护要点等。
先有了一个明确的大纲式总结,网友就可以在几十秒内快速获取所需的黄金信息,随后在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加深对单个信息的探索,从而避免在扑面而来的信息海洋中迷失自我、浪费时间。
可以说,这种形式深深地体现出AI工具对搜索形态的颠覆。
在这个酷热的盛夏,熬过了多少个四十度高温天的我们,现在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立秋过后还要热多久?
微博智搜,早就帮我们做好了详细的总结。
根据它的总结,虽然立秋已过,但地表蓄积的夏季余热仍在释放,并且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势,并且还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全球变暖的加剧。
甚至,它还根据北方地区、长江流域、华南地区,给出了高温缓解时间的具体细节。
这个功能一推出,立马得到了多个网友的盛赞——要是只凭自己去搜索海量信息,费心费神不说,效果还不一定好。
但有了微博智搜,对整个问题就能了解到一个全景视角,还能随手收获不少小知识。
对于数码和高科技领域这类信息,微博智搜的准确性和全局性也天然地与它们十分契合。
一些数码博主的测评总结视频,究竟说了什么?没空看长视频的我们,通过微博智搜单条博文分析的总结,就能一览无余,一清二楚了。
比如小米MIX Flip 2,为什么能号称「折叠屏手机新卷王」?如何用OPPO Find X8 Ultra,让拍出的夜景照片好看?
在博文右上角点击放大镜符号,这些博主视频中的精华内容,就通过智搜分析全部呈现在你眼前。
左右滑动查看
不要跟风,要准确
而我们在上网浏览信息的时候,最看重的一个因素,无疑就是信息的准确度了。
现在网上充斥的不少信息,存在着掺了水的误读和虚假内容,却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让众多网友产生了混淆。
微博智搜的出现,就是为了让微博网友们绝不受此类信息蒙蔽。
微博COO、新浪移动CEO王巍就强调,因为大模型对模糊隐晦,低频长尾等风险内容可以进行自动识别,这就能让内容审核从原来的 「人工巡查」 转向 「AI识别+审核专家研判」 模式,从而更精准高效地发现和阻断有害信息的传播。
对于有误的社会事件和数据的辟谣、求证,无疑是网友们上网时的一大刚需。
比如曾经引发大批网友集体焦虑的一个热搜词条「3成人存款超50万」,就被微博智搜火速辟谣——
该报告仅依据1825份问卷,对比历史数据矛盾。不仅与央行的宏观数据和收入现实矛盾,也跟公众的体感极其不符。
因此该数据结论具有片面性,无法代表真实水平。
娱乐圈公关:明星的辟谣神器
而且微博智搜上线后,在明星和粉圈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影响力。
比如前一阵闹得轰轰烈烈的「鸠摩智预言家梗」,鸠摩智扮演者李国麟发了一条微博「我不是预言家,不关我事啊!」瞬间引爆热搜。
而智搜也针对李国麟的博文分析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因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挪用资金的行为,与《天龙八部》中鸠摩智的经典台词「少林寺原来是个暗藏春色、藏污纳垢之所」高度契合,演员李国麟被网友戏称「预言家」。
此刻,智搜成功化身李国麟嘴替。
甚至严浩翔的大粉们,已经开始用微博智搜去带动艺人口碑了。
比如在这条微博中,粉丝利用微博智搜展现了他在参与说唱综艺时,对于反复打磨细节的坚持。
在腾讯音乐的这条微博中,智搜分析出严浩翔作为00后音乐人已经开始从偶像团体成员完成向全能唱作人的转型。
高管和大V盛赞:用智搜,更了解事件全貌
也正是因为以上种种优势,让微博智搜获得了众多高管和大V的盛赞。
比如小米汽车此前曾因宣传图片而引发质疑,小米集团公关负责人王化就通过智搜的分析,指出该图拍摄于上海常见的网红机位,并不存在抄袭行为。
AI知识大V「梁赛」也点赞说,自己微博里的专业技术内容,比如算力服务器的相关解读,在智搜的辅助解读下就让用户们更清晰了。
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娱乐吃瓜,都让我们吃得更清晰明白,不是被算法安排,而是乘着算法起飞。
新闻妹:哪里不懂划哪里
AI搜索产品中还有一个亮点选手,就是腾讯新闻的「新闻妹」。
据腾讯新闻产品经理伯格回忆,刚开始做产品AI时他们曾非常纠结:到底先上什么功能呢?
后来受到了用户体验报告中 「希望用AI解释文章中不懂的词句」的建议启发,于是优先上线了「划词提问」功能。
哪里不懂,只要选中内容,就能召唤「新闻妹」,一键解惑。
这个功能,是他们AI落地的首个突破口。
与当时其他资讯平台不同,他们采取了非常独特的产品设计理念——不在客户端首页设置统一AI入口,而是通过「新闻妹」的形象,渗透到每个可能需要的场景中。
这个功能上线时,其实同行业内还没人这么做,他们自谦道:我们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除此之外,他们还设计了文末提问的场景:基于文章的话题性和讨论性,在每个文章的末尾生成相关问题进行展示。
过去,新闻是单向传播;现在,AI实现了新闻的实时互动:用户既能划词提问,也能跟AI通过问答讨论话题。
甚至在腾讯新闻视频中,用户还可以和新闻妹「边看边聊」
随着AI越来越强,优质内容能更高效地触达用户,用户能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甚至,腾讯新闻对于未来的AI资讯应用,还有着更大胆的设想。比如,把文字新闻转成漫画,或者自动生成解读视频。
有了AI的辅助,或许在未来,静态的新闻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多维度的互动。
AI搜索大火
未来会如何进化
最近,GPT-5的发布,让业内再次警醒:沿着目前的发展路线,或许大模型的性能提升已经到了瓶颈。
在技术侧没有爆发出革命级跃迁之前,我们可能无法再期待AI大模型的长足进步。
但是不要紧,现在OpenAI等公司已经摸索出了正确的方向:在产品端迎合用户感知。
在最近的采访中,奥特曼表示,自己已经充分认识到ChatGPT对于全球网友的影响。
因为现在人们每天都会给ChatGPT发送数十亿条信息,据此做决策,由此,OpenAI已经间接具有了巨大的权力。
在国内,AI也已经展现出它在搜索领域的巨大威力。
根据QuestMobile报告数据,AI搜索引擎是月活跃度用户规模最高的AI赛道,总活跃用户高达6亿8593万,领先AI综合助手7000万,其他赛道的活跃用户规模不足1.5亿。
并且,QuestMobile报告还总结出了一种双寡头现象——「搜索+服务」组合正重构流量入口。
此外,去年大热门的AI社交赛道,自今年2月起面临一定增长挑战。
显然,AI搜索是国内AI落地的最大窗口,AI大模型应用的必争之地。
因此,国内的五大互联网巨头有4家同时押注了AI搜索引擎和AI综合助手赛道,这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上半年,月活用户规模千万以上、还能保持增长的Top 10应用插件中,有7席是AI搜索引擎。
AI搜索这么火,到底是为什么?
从交互上看,AI搜索不止是传统的对话框,更多的是像AI智搜一样,内嵌到不同的内容消费场景。
在微博等内容平台,只要用户对内容有兴趣、有疑问、有需求,无需打开新页面,只要点击或选中相关内容,就能一键满足需求,节省了时间,更快地得到信息反馈。
对比之下,原有的搜索流程就显得死板、费时。
复制原问题的相关关键词;
粘贴到搜索框,进行关键词搜索;
整合相关信息,得到反馈。
而全新形式的插件式搜索,不仅仅能融入读者的信息流,系统还能更多的感知上下文,给出的结果也更符合语境,用户无需再对信息处理。也就是说,AI搜索不仅仅是快,某种程度上也更准了。
此外,AI也重构了信息的供需关系。
微博热搜场景中AI智搜的火爆程度,就充分证明了——
从过去的用户主动发起搜索,到AI智搜主动提供答案,这不仅仅搜索的变革,也是平台借力、场景革命及场景融合的典型范式。
由此,平台满足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用户获取信息更便利;信息得到了更全面更准确的传播,避免了单一信源、单一视角的局限,用户获取了多维度、全视角的信息。
可以说,微博智搜不仅有商业价值,也有社会价值:不仅满足了微博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更真实、全平台的信息,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信息茧房」。
未来的AI搜索形态还会如何进化,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
值得庆幸的是,大厂们已经凭借对用户侧的内容生态了解和多年积累,摸索出了一条前景光明的道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