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创新生态的厦门火炬淬火锻造法

发布时间:2025-08-12 15:20  浏览量:1

当晨光掠过厦门湾的碧波,厦门火炬高新区内,创新的浪潮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城市科技天际线——

0.13英寸的Micro-LED微显示屏在厦门思坦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折射出虹彩,其万级PPI像素密度让AR眼镜化身“空中翻译官”;

博大视野(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户外重工业摄像机,长期潜伏水底或藏身微波炉烤箱,水火不侵,面对大铁球的数十次撞击,刀枪不入,毫发无损;

四信智慧水务自主研发的听漏仪,是管网的“守护者”,融合AI算法与大数据,对漏水噪声抽丝剥茧般智能分析,以超95%的准确率、最远250米的测距能力,快速定位漏损点,为供水管网保驾护航。

全国研发投入均值3%,而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可达14.7%。创新是厦门火炬高新区融入血脉的基因密码,通过政策、技术、资金的“三管齐下”,火炬高新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企业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持,在这里形成了“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让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创新主体都能茁壮成长。

集群企业“超能力”图谱,传承“火炬造”创新精神

在遥远的呼伦贝尔矿区,调度员无需亲临现场,他们坐在距离矿区5公里外的调度中心,通过多块屏幕观察作业情况,并操作远程驾驶舱方向盘,能实时、精准地操控多辆矿卡进行作业。

这个场景的实现,来源于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世光科技研发的远程驾驶舱技术。

作为远程驾驶领域的新兴力量,世光科技的解决方案已覆盖巴士、矿卡、挖掘机、机场行李牵引车等多元场景,其自主研发的远程驾驶系统,更是凭借卓越性能赢得全球市场认可。

2025年4月,世光科技成功中标“四川(成都)车联网先导区—自动驾驶车队远遥场景建设项目”,正式开启在网约车领域的战略布局,标志着企业业务版图向智慧出行服务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远程驾驶的核心在于多媒体数据的低延时传输技术,使远程驾驶舱能够实时接收并处理来自车辆周围环境的信息。”世光科技创始人邹洁嘉说,他们在车辆上安装了多路摄像头、雷达、传感器、通信模块等,并借助自研的低延时传输技术,实现车辆和远程驾驶员之间的信号传输与人机交互。

邹洁嘉表示,“此前,经过测试,我们在厦门就可以控制远在400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的行李牵引车。”目前,世光科技的低延时传输技术,即使在仅覆盖4G网络的条件下,仍能保障信号稳定、高效传输,稳居行业前列。

世光科技只是厦门火炬高新区“技术星系”中的一颗明星。近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以创新驱动发展,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使得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数据显示,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已聚集各类企业3万多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0多家;园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4.7%,它们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深耕细分领域——

嘉戎技术以“集装箱式渗滤液处理装备”破解高浓度污废处理难题,模块化设计使设备像积木般快速搭建,项目覆盖美国、日本、新加坡、巴西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嘉戎技术集装箱式污水处理设备

强力巨彩LED屏以6K刷新率与超高亮度征服户外强光环境,支撑裸眼3D大屏惊艳亮相国际体育赛事,彰显“厦门屏”的全球竞争力;

宇电自动化公司聚焦智能温控器,创新推出AI人工智能调节算法、模块化和平台化结构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光伏、锂电、半导体、冶金等上百个行业领域,公司连续10多年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温控器制造商;

此外还有朗星科技为植物定制光谱的“阳光套餐”,旷时科技非接触式跌倒监测仪守护长者安全,厦华科技全球首创“零待机功耗显示设备”······这些企业以各自的“超能力”,为不同领域带来变革与便利。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这片充满活力的园区,“火炬造”的创新精神如同燎原之火,点燃每一家企业的奋进引擎。企业纷纷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技术攻关突破行业瓶颈,以模式创新开辟市场蓝海,用产品革新满足多元需求,科创的基因在这里持续裂变。

公共技术平台打造“安全试验场”,加速创新周期

火炬石墨烯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厦门火炬石墨烯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验室内,技术检测人员正在对材料进行扫描检测。“我用的是扫描电子显微镜,可直接观察纳米材料结构,最大可放到20万倍。同时,我们的设备配备X射线能谱仪,可进行显微组织形貌的观察和微区成分分析。”该技术人员说。

石墨烯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福建省内石墨烯领域首个获得“CNAS”“CMA”双证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检测、技术咨询、应用开发等服务。

“我们作为厦门火炬高新区的企业,在石墨烯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材料检测,可享受5折检测优惠,极大节约了研发成本。”厦门福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雷斌说。

与雷斌有相同感受的,还有捌斗新材料负责人许超:“新材料产品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有些高端研发设备动辄上百万元,火炬石墨烯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我们提供家门口的技术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企业研发工作效率。”

厦门火炬高新区通过建设这样的特色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解决孵化培育、创新研发过程中的烦恼。通过开放共享高端设备、精准匹配技术需求、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将企业从重复投入的桎梏中解放,让企业“轻装上阵”搞创新。

“过去对储能电池进行散热管理必须先把电池做出来,到实地应用才能监测发热情况。现在,通过计算机的虚拟仿真就可以知道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发热源主要在哪里、发热量多少。这让企业可以快速进行冷却设计布局,大幅度降低打样次数,缩短研发周期。”厦门火炬高新区闽西南工业仿真协同创新中心总经理潘志忠介绍说,创新中心作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仿真软件研发服务,企业可以在仿真虚拟环境中对产品进行预先设计和验证,从而大幅降低研发成本。

厦门火炬高新区闽西南工业仿真协同创新中心

在平台进行仿真试验的厦门潞铠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中压开关设备的研发和解决方案创新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徐向东说:“由于产品特殊,研发过程中经常要模拟相对危险的场景。创新中心为我们解决了研发试验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既降低了研发成本和时间,也让企业创新更有信心。”

“无需产品打样,不怕推倒重来,让企业大胆试错。”潘志忠介绍,他们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工业仿真软件产品服务,企业可以在仿真环境中对项目进行预先设计和验证,以实现“仿真驱动研发”。自2022年创建以来,平台已为上百家企业提供服务。

据了解,厦门火炬高新区建成人工智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厦门火炬元宇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家门口”服务,他们不仅是降本增效的工具,更通过降低技术验证门槛、加速迭代周期,让实验室成果与产业需求实现“零时差”对接,成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护航者”。

耐心资本与企业做“时间的朋友”,呵护产业新苗

4年前,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的推动下,深圳宏芯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落子厦门,设立子公司宏芯创,专注于嵌入式存储器、移动存储器等芯片研发。随着国产芯片市场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宏芯创承接的芯片设计业务量也随之水涨船高。

2024年,宏芯创交出亮眼成绩单,年产值达5.8亿元。企业负责人表示,芯片设计与制造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以12纳米工艺芯片为例,从设计蓝图到实现量产,往往需要2至3年的漫长周期,期间,企业需直面资金压力和技术挑战的双重考验。

4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连续三轮投资企业,为宏芯创加速芯片研发、量产提供资金保障。2025年一季度,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再度注资,助力宏芯创向8纳米芯片研发领域发起冲刺,加速国产芯片技术迭代升级。

“一般的资本可能不太会有耐心,但是厦门火炬产投看准我们的发展方向,持续帮助我们,不同的子基金都给予我们有力支持,帮助我们高速成长。”深圳宏芯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兴华表示。

自2020年成立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已成功批复联和二期基金、中兵国调基金、先进制造业基金等18只子基金,参股基金总规模突破443亿元;成功推动宏芯创、集睿致远等超40个项目落地,助力星宸科技、中创新航等16家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为厦门强链补链、增强高端制造业集聚效应夯实基础。

汇聚资本,培育产业。在厦门火炬高新区,覆盖企业创新全链条的“基金矩阵”正加速构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厦门火炬高新区已设立基金类企业(含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及私募基金项目)124个,注册资本587.1 亿元,累计到资金额345.1亿元。

早期项目往往孵化时间长、风险大,且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需要资本坚守耐心。厦门火炬高新区依托火炬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火炬创投、火炬产投、高新投、信息资本、海西创投等园区内五家国有投资机构,以及“新质贷”“火炬积分贷”等,破解科技型初创企业资金难题,引导、撬动资本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企业度过初创期后,随着业务的拓展和规模的扩大,需要对接更多投资机构与资本市场。厦门火炬高新区用好园区内基金类企业资源优势,构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上市公司”的梯度培育机制,分类施策,推动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厦门火炬高新区还积极探索“基金+孵化器”模式,将产业基金引入精准孵化体系。如火炬物联设立厦门火炬智能传感器产业投资基金“知博创智”,首期规模1亿元,主要投向国内具有发展潜力、国产化能力的智能传感器及相关物联网应用、半导体及其相关材料设备企业,目前已投6个项目。

厦门火炬荟智空间

产学研融合锻造“创新共同体”,破局创新资源割裂

产学研融合是打通科技创新“任督二脉”的关键引擎。当高校的科研灵感注入产业痛点,当企业的市场需求点燃技术攻关,产学研协同便成为新质生产力最澎湃的“反应堆”。

在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的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微藻种培育实验。据介绍,微藻是指含有叶绿素A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有毒微藻的大量繁殖会引发赤潮,消耗水中氧气,导致水生生物缺氧死亡。

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厦门杰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顶新能源”)发明的一种催化酶添加剂,能够将微藻提取出的植物油,制成更加绿色的柴油、重油等燃料。

为此,杰顶新能源与厦门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培育无毒且品质更高的藻种,推动微藻产业、工业化、规模化发展。

“微藻的生产线可以建在高排放的企业附近,把高排放企业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直接专门提供给微藻,直接就实现了减碳。”厦门大学能源学院教授刘健说。

“通过与厦门大学开展的产学研合作,破解了‘实验室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割裂困局,将高校的智力优势与企业的场景动能融为一体,形成从知识创造到技术转化,再到产业跃迁的完整闭环。”杰顶新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火炬高新区从‘产业园区’跃升为‘创新引擎’的重要因素。”厦门火炬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产学研通过打破创新孤岛,构建“问题来自产线、解题依托学术、答案回归市场”的闭环,让高新区的创新生态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赋能”。

在推进产学研融合方面,厦门火炬高新区还在展开更多探索——

今年1月,厦门路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组建的“低空经济联合实验室”,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揭牌。实验室聚焦低空产业动态研究、智能交通管理、共享服务模式构建、应用场景拓展等多个关键领域,打造一系列低空经济关键平台体系,拓展低空经济创新应用。

近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持续推动与高校合作开展产学研转化工作,对接高校院所,收集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汇编形成数据库,目前已采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工学院等8所高校科研成果汇编。火炬高新区会同园区管理单位,搭建企业技术需求信息采集通道和高校科研成果汇编信息分享渠道,将已有的高校科研成果汇编信息发送至企业,采集企业技术研发攻关需求,帮助企业对接高校开展研发合作。

此外,借助“智慧火炬”企业服务平台,厦门火炬高新区搭建火炬产学研合作平台,一方面将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数据库转移至“智慧火炬”,方便企业在平台上搜索相关技术、登记技术需求;另一方面,火炬产学研合作平台根据需求帮助企业链接对应院校。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全方位服务下,园区企业大胆闯与创,借助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东风”,实现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共赢,助力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不是孤岛,而是生态的共鸣。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实践表明,全链条创新生态的终极使命,是让每一束科技微光,都能找到照亮产业的坐标······

本刊记者:胡 欢

通讯员:郭文晨 王秋玲

编辑:虞攀亮

编审:马若诗

审核:苏劲松

出品:中国高新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