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青岛 | 青岛市公安局黄岛分局民警简齐恒:3.6万余起警情“零投诉”背后的初心践行者

发布时间:2025-08-12 15:37  浏览量:1

“发生什么事情了?”“大爷别急,咱们慢慢说。”“放宽心,事情一定可以解决。”

类似的场景,简齐恒重复了3.6万余次。

作为青岛市公安局黄岛分局长江路派出所一级警长,每一次出警,简齐恒都用同样的耐心,在群众与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架起微笑的桥梁。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奉献。”简齐恒是这样说的,也是这做的。

3.6万余起警情“零投诉”、收到锦旗40余面、群众书面、12345热线等表扬500余次……在平凡的接处警岗位上默默耕耘奉献8年,他始终保持着一股干劲。

那么,这8年来,发生过怎样难忘的事情?又是什么支撑他一直坚持至今?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简齐恒的工作日常,在家长里短的絮语里,在急难愁盼的求助中,在昼夜不息的坚守中,读懂新时代人民警察用忠诚与热血谱写的“微笑篇章”。

深耕8载,热爱成就梦想

“小时候男孩子都有警察情结,后来,我自己也在部队待了十几年,一直身着军装,也有军人情结在里面。在转业时,我坚定地选择了警察这一岗位,也算是完成儿时的一个梦想吧。”

简齐恒表示,他2000年参军入伍,于2016年退役转业至青岛市公安局黄岛分局长江路派出所。

转业以来,一直昼夜奋战在110处警一线。他所在的长江路派出所,接处警数量居全市派出所之首,单辆警车每日警情多达60余起。然而,在这高压的工作环境下,他却创造了群众“零投诉”的优异成绩。

“110是公安机关的第一窗口,是群众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求助热线。我们作为执法者,情绪直接影响警情的发展和走向。微笑是最美的语言,保持微笑面对群众,使用接地气的语言沟通,很多小矛盾、小纠纷就能当场解决。”简齐恒说道。

据悉,面对辖区面积大、警情量大的实际,简齐恒依托长江路派出所警地融合和警情分流新模式,参与推动街道与派出所、警区与社区网格工作融合,派出所将矛盾纠纷警情、网络舆情、政务热线诉求通过平台流转至属地,形成工作闭环,实现群众诉求多元办理、部门协同履职,高效联动部门处置纠纷类警情3000余起,确保群众诉求有落脚点。

8年来,他累计收到群众赠送锦旗40余面、群众书面、12345热线等表扬500余次,始终用行动践行着“把每起警情当家事,把每位群众当家人”的承诺。

在他看来,3.6万起警情背后是3.6万个家庭的期待,每一次成功处置都是对初心最好的诠释。

实践突破,创新推出“133工作法”

简齐恒的工作忙碌而辛苦,他们没有节假日概念,一年到头都在岗位上。

“转业之前,我想象的从警生活是抓歹徒、破命案,但实际上我从事的110工作,更多的是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事情,这些事情琐碎繁杂。”奔跑在110处警一线的简齐恒,每天像个陀螺一样忙个不停。

值得一提的是,结束每天的工作后,简齐恒都会在笔记本上记录当天的警情进行复盘,看看有没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长江路派出所日均警情繁多,商户纠纷、家庭矛盾、突发求助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网。面对日均60起的出警任务,简齐恒独创的“133工作法”成为其破局密钥。

而这“133工作法”,具体来看为一研判三必问三必调:首先要对警情进行研判,提高处置效率。其次接警前电话问,问清现场情况,报警人诉求;到达现场重点问,跳过繁琐环节,直奔主题开展询问工作;出警后跟进问,处置完警情后跟报警人保持沟通联系,确保事情彻底解决。简单的矛盾现场必调,矛盾易升级的必调,有隐患风险的必调。

这套工作法背后,是简齐恒对“小事不小”的深刻认知:“每个警情都是群众生活的惊涛骇浪,我们多问一句、多调一次,或许就能让一个家庭免于风浪。”

据悉,该工作法已在在全市公安机关进行推广学习。

除此之外,他还参与建立了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方会诊”制度,创新“背靠背调解”“圆桌议事”等工作法,三方累计开展联合调解189次,化解疑难复杂纠纷43起。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简齐恒并未停下自我提升的脚步,积极学习法律法规、心理学等知识,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边界,更将所学融入日常工作实践,为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筑牢根基。

坚守初心,满腔热情为人民

在简齐恒看来,公安工作不是冰冷的执法机器,而是“用专业精神传递人文关怀”的温暖通道。

2024年2月,他接到一位群众报警,称家中孩子因赌气离家出走。警情就是命令,简齐恒迅速投入搜寻工作。经过2个小时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在辖区某山下找到了走失的孩子。

然而,简齐恒的工作并未就此结束。他敏锐地意识到,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心理敏感且易冲动。为了避免类似极端情况再次发生,他主动联系孩子的父母,耐心地引导他们以更加理性和温和的方式教育孩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

简齐恒的善意总在细微处流淌。谈及荣誉时,这位民警更珍视一张照片——曾有青年因档案遗失无法落户,他辗转多地协调四个多月,最终帮助其补全材料。后来,小伙发来一张穿警服的微笑照片,他找到了喜欢的辅警工作。简齐恒表示,“这比任何锦旗都珍贵!”

看着照片里的人从前在人生路口徘徊,如今已找到热爱的事业,从此前的迷茫到如今眼中有光的转变,的确让人感慨万分。

这样的“双向奔赴”并非孤例。2025年春节前夕,农民工讨薪难题尤为棘手。简齐恒辗转协调多次,终促使包工头补齐欠薪,让工人们得以揣着工钱踏上归乡路。途中,曾受助的农民工发来微信:“简警官,我要回老家了,你是好警察,好人一生平安。”

看着这条质朴的信息,他眼眶微热,“作为公安,我们出面协调往往更有效——无论是与其他部门对接,还是与包工头沟通,都更有分量。当真正帮他们解决问题,收到这份发自内心的肯定时,那种踏实感,远胜过任何荣誉。”

从海军蓝到警察蓝,褪去的是军装,不变的是本色。八年寒暑,简齐恒始终以军人脊梁撑起警察担当——当走失孩童在山脚下找到归途,当农民工攥着工钱踏上归乡列车,当补办档案的青年穿上警服露出笑颜,那些比锦旗更珍贵的瞬间,早已化作这座城市的温暖注脚。

此刻,街头巷尾的灯火里,无数个“简齐恒”正用脚步丈量着人间烟火。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像春溪融雪般浸润着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他的故事,便是人民警察最动人的初心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