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湿地的供给侧改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宁河样本

发布时间:2025-08-12 15:41  浏览量:1

无人机自主巡检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

晨光熹微,在七里海的薄雾中,5架无人机腾空而起,记录着这片古老湿地的细微变化,与此同时,也见证着宁河大地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

七里海,京津冀的生态明珠,我国唯一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几何时,坐拥“生态富矿”的宁河区,却深陷“经济洼地”的困境,“守着金碗过穷日子”,成为宁河人心中难言的痛。

生态优势何以转化为发展胜势?这是一道时代的考题,宁河区如何作答?

2022年,宁河区以新发展理念破题,明确提出“生态立区”发展思路,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径,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此展开。

如今,这场改革已初见成效。2024年,宁河区不仅在生态保护方面获得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更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外贸出口额增速等多项经济指标评比中位居全市前列。数据背后,跃动的是宁河区从“生态佳”到“生态+”的精彩蝶变,是生态价值转化后的澎湃动能。

生态+科技:新质生产力的“智慧引擎”

最近,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巡护支队副支队长韩克武经历了一场“效能革命”。他带领的团队,从50多人精简到12人,巡护效率却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得益于保护区引入的全国首个“天空地”一体化生态巡护系统,90余套设备,实现对湿地核心区全天候、立体化监测。韩克武说:“以前靠的是‘人海战术’,现在大部分巡护工作都交给无人机了,日均飞20余架次,24小时不间断,省了不少人力。”

科技赋能带来的改变令人惊叹。

一年来,在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万亩水面之上,已有约7000架次无人机起落,累计巡护里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圈。

这场“巡护革命”的技术策源地,是位于5公里外的天津未来科技城低空经济创新产业园。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闲置多年的厂房。2024年初,利用七里海湿地周边80平方公里的净空资源,宁河区建起全市首家低空经济创新产业园。如今,这里已集聚了近50家与低空产业相关的企业,形成了覆盖复合材料、旋翼及整机研发生产,低空+巡检、运输、清洗等多场景应用,飞行保障、空域服务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在宁河,“生态+科技”的创新实践正在打开更多新的“发展窗口”。

在毗邻七里海湿地的造甲城镇,一个特别的“团队”自去年12月上岗以来,悄然改变了基层治理的面貌,开启了“低空+社会治理”的新篇章。

“我们部署了4架无人机,预设了30多条航线,每天飞10至12架次,它们自动起降、自动充电,巡查无死角。”天津生资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春江打开电脑,调出前一天的巡查记录,“看这里,人工智能系统自动标记了3处隐患点。智能算法协同高清变焦镜头,自动判别烟火、落水、违章等多种异常情况,同时自动生成巡查报告,有重大风险时第一时间预警。”

用科技之匙打开生态之门,发展的新天地豁然开朗。在宁河,生态与科技同时为传统产业赋能,保护与发展的难题,有了独特的解法。

“这就是传说中的给水渠加‘盖’吗?”在苗庄镇新时代农村共同富裕示范基地,记者好奇地向镇党委书记杨建提问。

“这是我们做的‘3D农业’,水渠上架起光伏板架,‘盖’上发电、水里养鱼、田里种稻。”杨建说,镇里引进央企,把示范基地的1000亩中低产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实施了光伏、风电项目,总计新能源装机达到1000兆瓦,每年可新增发电量15亿千瓦时,地块内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实现了智慧种植。

自2018年起,宁河区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谋划实施了风电、渔光互补等45个新能源项目,目前已有29个项目建成并网。这些项目推动了全区生态效益持续释放,为区域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

生态+农业:田野里的“金色算式”

七里海赋予宁河的,远不止生态保护的符号意义。在这片湿地的滋养下,现代生态理念与农耕智慧深度交融,催生了农业发展的质变与新生。

在七里海镇种养大户杜乃合的账本里,有一道特别的算术题:400+600=2000。“这笔账是怎么算的?”记者不解地问。

“以前单一种稻,亩收益只有400元;单一养河蟹,亩收益也不过600元。现在政府号召乡亲们开展稻蟹混养,一亩地的收益达到了2000元。”杜乃合说,“这几天就有不少客户上门预订,以前按斤卖,现在论个儿卖,生态养殖、一水双收!”

宁河是农业大区,多年来,农业大而不强、品牌价值低而不彰是突出问题。2020年,宁河区成立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发集团),整合区内百余个“小而散”的农业品牌,将“小舢板”聚合成“大航船”,通过集团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推动农业向高质高端跃迁。

从传统生产到品牌赋能,从资源依赖到价值再造,一场由国有企业主导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让这个鱼米之乡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打造了‘津沽七里海’区域公共品牌。”农发集团副总经理受新利说,启动了“米上牌”“蟹上环”“猪上市”“果上签”高品质单品战略,把水稻、河蟹、生猪、甘薯等农产品统一纳入区域公共品牌体系联盟中,一批“土货”变身“潮品”,普通“单品”升级为“爆款”。

在这股品牌化浪潮中,岳龙镇一颗小小的红薯,竟成了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

“农发集团倡导的种植理念,让乡亲们受益匪浅。”岳龙镇种田大户张立军种植了5000亩红瑶甘薯,他说,以前习惯了“大水大肥”,现在是“有机肥+精准滴灌”,不仅减少了投入成本,也让甘薯的品质大幅提升。2023年,岳龙红瑶甘薯在中国甘薯大会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目前,岳龙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薯之乡”,红瑶甘薯种植规模占到全国半壁江山,今年年初还向东南亚出口甘薯78吨。

国企的使命,就是要破解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难题、办不成的大事。这正是宁河区以国企为引擎推动农业转型的战略考量。

近年来,农发集团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多家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构建起稻、蟹、猪、薯“四大种业体系”。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643.65%。“国企搭台、农户唱戏”的模式,正在推动宁河农业从产业链“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

天津未来科技城低空经济创新产业园。 记者 孙立伟 摄

生态+文旅:唤醒乡愁的“时光密码”

优质的生态资源并不必然带来优质文旅产品。在宁河,发展文旅产业不再是简单的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通过深度文化赋能,挖掘湿地文化、非遗文化、农耕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IP。

一个有着600年制陶历史的古村落,近年来闯入了游客的视线。2024年板桥镇盆罐庄村接待游客1.2万人次,总收入达50万元。该村新媒体账号,拥有粉丝量已超20万。

“我们既尊重古法,又有创新,原料是取自河道的淤泥,经过晾晒、碾碎、过筛、揉制,成为一块块质朴的陶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冯超超架起手机在老窑炉旁直,每天雷打不动,将老师傅取泥、制坯、烧窑的日常变成沉浸式的“非遗小剧场”。

打造文旅产品,既要把故事讲出来,还要把体验做起来。宁河区全力打造文旅项目升级版,让一间民宿、一顿美食、一次驻足都成为旅途中难忘的风景。

走进坐落于七里海镇兰台子村的“捌零年代”民宿,时光仿佛倒流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供销社的大红牌匾、裁缝铺的“的确良”衬衣、手提式双卡收音机……每一处细节都复刻着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

项目投资人李国志,从建材行业转型,敏锐地捕捉到乡村文旅的发展机遇,盘活了村里2000平方米闲置民房,不仅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20万元,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同时,与周边文旅项目形成联动,为七里海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宁河区推出了以红色文化、湿地文化为代表的10余种特色文化,高标准建设了20余处生态文旅点位。依托数字技术开发的生态科考、科普教育、游憩体验等沉浸式场景,让人们实现了“不进湿地也能感受湿地”的文旅体验。

今年上半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94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13亿元,分别增长128%和427%。

生态+赛事:赛事之城的“活力源泉”

烈日骄阳下,宁河区麒麟足球主题体育公园呐喊震天,宁河“村超”用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足球比赛,点燃了全民的运动热情。

季季有赛事、月月有活动、周周人气旺。宁河区搭建起体育赛事平台,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架起了一座价值转化的桥梁。

“报名通道开启1分钟,就有3000人注册报名。”2025七里海马拉松组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这项经中国田协认证的A1类赛事已从首届的5000人扩容至1.5万人,成为华北地区炙手可热的生态马拉松。

参赛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宁河区历时3年打造的“生态+赛事”的创新实践。

宁河区体育人口占比达到45%,从这里走出多位全国冠军、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但多年来,该区一直没有举办过大型赛事活动。从2023年起,宁河区高标准策划“七里海文化体育节”系列活动,用赛事串联文旅、商圈点位,融合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展销等业态,建成了全国第二座、亚洲第三座符合国际级竞赛标准的轮滑场地。引进战觉城综合体育产业园,力争打造北方格斗赛事高地。

为提高赛事活动的专业性和曝光度,宁河区先后邀请奥运冠军、中国女排冠军队员为赛事活动助阵。用50余天高质量完成了5万余平方米麒麟足球主题体育公园项目建设,并且顺利举办了“5·31”足球嘉年华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宁河体育品牌。

从昔日的“体育之乡”到如今的“赛事之城”,宁河区实现了三大转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赛事特色、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将体育热情转化为城市活力。19场国家级赛事场场火爆,直接带动赛事期间全区酒店入住率增长40%、重点商超营业额增长36.2%。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必答题。”宁河区委书记白凤祥说,“‘生态+’的创新实践,改变了宁河传统的发展模式,让‘绿水青山’找到了价值转化的‘接口’,也为宁河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记者 张立平 辛璇 记者 孙立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