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笠《拟南田花卉册》:在临摹中突破的另类美学
发布时间:2025-08-12 15:55 浏览量:2
周笠的《拟南田花卉册》常被归为“致敬恽寿平”的范畴,但细观其1820年创作的十六开册页,会发现这并非简单的技法复制,而是一场以“没骨法”为基底的视觉叙事革命。恽寿平的没骨花卉以“清雅”为骨,周笠却将这种静态的雅致转化为动态的生命剧场。
恽寿平的代表作多聚焦单株花卉的细腻刻画,而周笠大胆采用“花丛组合”构图,将不同季节、习性的植物并置同一画面。如“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经风”一开,残荷与蜻蜓构成夏日将逝的隐喻;而“麦垄轻寒桑火迟,豆畦香满过春期”则以麦苗、豆花与桑树搭建出立体的田园空间。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组合,暗合清代文人“以画载道”的思维——花卉不再是孤立的审美对象,而是承载农事、气候与生命轮回的符号系统。
周笠的革新更体现在对“瞬间性”的捕捉。他突破传统花鸟画“静态定格”的模式,通过花瓣飘落、蜻蜓振翅等细节注入时间维度。例如“紫绡缨络来何处,蕊珠初放琼楼曙”中,千尺长藤垂落的动态与晨雾弥漫的静态形成张力,暗喻生命从萌发到垂老的必然。这种“未完成感”的营造,使画面超越了装饰性,成为对自然生命过程的哲学凝视。
该册页最终被清宫收藏,恰因其平衡了“雅”与“俗”的双重属性:技法上延续了没骨法的文人血脉,构图上却迎合了宫廷对“繁复华美”的审美偏好。周笠通过“花丛组合”将民间田园意象与贵族赏玩趣味糅合,既保留了恽寿平的清逸,又暗合乾隆朝“三希堂”收藏体系中“雅俗共赏”的策展逻辑。这种妥协与突破的并存,使其成为清代花鸟画转型期的典型样本。
(一) 紫绡缨络来何处,蕊珠初放琼楼曙。千尺长藤天半垂,系住春风莫教去。吴中周笠。
(二)云岩周笠。
(三)云岩山人周笠。
(四)霜气满东篱,秋云照酒卮。抽豪动真枉,花下独吟时。周笠。
(五)欧香馆没骨花图。云岩周笠拟之。
(六)麦垄轻寒桑火迟,豆畦香满过春期。花开不为吴蚕密,错认天公爱茧丝。周笠。
(七)谁裛鞠尘红,吴娘新染涙。韵兰生笠。
(八)石不能言,花不能语,情脉脉已春深。笠。
(九)留得一分颜色在,西风吹上女儿花。
(十)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经风。周笠。
(十一)香梦不随明月老,小桥晴雪淡烟中,云岩山人笠。
(十二)争将富贵拟花身,富贵翻教畵失真,却爱玉楼多雅淡,残脂晕出十分春,周笠。
(十三)戏用东园客画法,吴中周笠。
(十四)云岩画于艺芗馆。
(十五)曾向此中听络纬,秋风先上旧山衣。韵兰生周笠。
(十六)庚辰新秋拟南田孤本,云岩周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