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宅后王氏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5-08-12 16:26  浏览量:1

《易传》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长期积德行善的家族,必定有余福,这个余福能够惠及子孙;如果做了很多恶事,这个家族后代必定遭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古老的箴言,是对优良道德的崇尚,更是关于家族传承的智慧结晶。

山东省费县宅后王氏家族,以其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家族史,生动诠释了这一至理名言。从明初开始,这一家族代代相传的廉洁奉公、重教勤学、笃亲睦邻、忠信廉明、乐善好施、扶贫济弱等高尚品德,不仅为家族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声誉,更在无形中积累了深厚的德行,福泽绵延子孙后代。

修德向善 人才辈出

宅后王氏家族发源于费县,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费县志》和《王氏家谱》记载,始祖王桓以贡生身份被举荐到费县,担任儒学训导一职,住在费县县城灵应街。经过600余年的繁衍生息,宅后王氏已经发展成为费县乃至鲁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名门望族。据统计,目前该家族后裔已达12万人之众,形成了庞大的宗族网络。有些族人走向全国,还有少部分去往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为难得的是,宅后王氏不仅人口繁多,而且人才辈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明清两代,该家族出过进士2人、贡士2人、举人5人、贡生15人、仕进7人、封赠3人……

宅后王氏家族能够历经数百年不衰,与其以文立身、积德行善的家风密不可分。从《王氏家训》中“勤学、笃亲、睦邻、忠信、廉明、修德”的训诫,到历代族人身体力行的善行义举,无不彰显着这个家族对修德向善这一传统价值观的坚定信仰与实践。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积德行善文化,使得宅后王氏家族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言为士则 行为世范

宅后王氏家族的善行义举,如同一条金色丝线,贯穿于家族600余年的历史长卷中。这些善举不仅在当时惠及无数百姓,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家族的精神品格,为后世子孙树立了道德典范,形成良好的家风家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族人。

(一)始祖王桓兴教劝学

始祖王桓以贡生身份被举荐到费县,担任儒学训导一职,住在费县县城灵应街。来到费县以后,面对百废待兴、教育事业破坏严重的局面,王桓深知“人无德不立,国无文不盛”,力主为了社会的繁荣昌盛,一定要培育一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王桓和当时的费县教谕几乎走遍了县城和郊区的所有家庭,排查适龄入学孩童。由于战乱和贫穷,当时愿意就学者寥寥无几。王桓他们并没有放弃,一面对县衙官吏灌输“以文立身”的思想,选拔适龄儿童入学,一面动员百姓送子弟入学。王桓还深入乡村,针对那些家庭困难的适龄儿童,定期组织读书识字活动,尽最大努力普及教育,提高老百姓的文化水平。

王桓的理念和行为,对费县人崇文重教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对费县教育事业的振兴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王氏家族内部取得了良好效果,让族人知道读书识字的重要性,形成重教勤学的家风家教并传承下来,成为费县有名的书香世家。王桓的长子王景泰,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最后官至大名府知府。次子王景阳,继承父业从事教育事业,成为县学教谕。王景泰的儿子王普,踏入仕途后曾任通州主事。王景阳的儿子王缙,以岁贡起家,后任通州吏目。

(二)五世王宁乐善好施

王宁生活在明朝早中期,受家族传统影响,从小就懂事善良。遇到乞丐登门,他总是第一个跑进家中,拿来食物相送。长大以后,王宁跟随父亲经营百货生意。有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农民来店里买农具,看来看去犹豫不决。原来此人想购买一套农具,但是钱不够。王宁说可以暂时赊欠。可老农说,因为父母有病,家里已经没有多余的钱,手中的钱还是东借西凑的。王宁于是指着身后的一套农具说:这是去年剩下的,可以折价卖给你。老农千恩万谢,拿着农具欢天喜地走了。还有一次,一对父子来店里买东西,带来的钱不知什么时候丢了。父子俩说那是东家的钱,东家不会饶了他们,看来只有死路一条了。王宁便半价赊给他们,还说不用急着还钱,等秋后下来粮食再说。王宁还经常拿一些商品,以滞销为由,免费送给一些穷苦乡邻。

王宁为人忠厚,乐善好施,成为德高望重、远近闻名的善人。无论是邻里纠纷还是家族矛盾,只要王宁到场,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王宁活了96岁,膝下有六子十二孙,人们都说是他行善积德得到上天的恩赐。他的后代开枝散叶,人口迅速增加。因为王宁一家在当地威望很高,又世代住在县衙宅后的一座院落里,乡人为了与其他王氏区别,称其为官宅后王家,简称“宅后王”。

(三)八世王默治病救人

王默是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从小用功读书,对儒家经典感悟很深,成为廪膳生时,是县学历年来年龄最小的一位。他在房间墙壁上书写“书经魁”三个字,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撰写的《费志补》两卷流传于世。由于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影响,王默对中医也略通一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治好了身患绝症、生命垂危的学友姚眉峰的疾病,名声不胫而走,慕名而来的病人络绎不绝。由于上门看病的大都是穷苦人家,拿得起钱的人寥寥无几,王默就经常拿家里的钱购买药材,给穷人治病,这样一来,很快就掏空了家底,一个富裕的大家庭,沦落到几乎温饱都成问题。为了救助更多的人,王默刻苦提高自己的医术。他白天看病抓药,晚上研读医书,导致他不但无暇准备科考,还透支了自己的身体。等到他感觉不适而治疗的时候,早已病入膏肓。临终前,王默郑重地告诫子孙:我去世以后,你们要专心读书,考取功名。一旦拥有功名,就有更多更大的机会为国家出力、为人民造福,那样就能帮助更多的人。

(四)九世王慎舍己为人

王雅量的父亲王慎从小聪慧睿智,饱读诗书,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子,经历三任监考官,岁考都是行优第一,县学推荐他升入国子监深造。就在学友们都在为他祝贺的时候,王慎无意间看到其中一个学友心事重重地坐在旁边叹气。这个学友来自偏远农村,家境贫寒,十几岁才开蒙识字,到县学学习时,已经年龄偏大。他非常勤奋努力,学习成绩虽然比不上王慎,但与其他学友相比,还是非常突出的。他一直想去国子监学习,为今后的仕途打下基础。若失去这次机会,快要迈入中年的他,仕途之路恐怕就永远无望了。王慎看出这位学友的心思,说出了让所有人都惊讶的话: 老兄,还是你去国子监吧。这么多年,你昼夜苦读,文章写得行云流水,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另外,家父去世早,家慈身体又不好,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我放心不下。王慎的举动,把这位学友感动得痛哭流涕。许多年以后,费县知县刘谊得知这件事很是惊奇,为表彰王氏家人,亲书“学优行卓”四个大字,制成牌匾送到王家。

王慎因为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再也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后来经学官推荐,到淄川县做了一名训导。史载其“训士以行谊为先,不问束脩,所得俸银以恤诸生之不能举婚葬者”,以至于年终回家时一两银子也没有攒下。因为工作卓越,王慎被提升为安徽天长县教谕。淄川的学生冒雪送行100多里,才哭着与他挥手告别。学生们在学宫为王慎立碑,以期永志不忘。

(五)十世王雅量为国育才

宅后王氏发展到第十代,是最为显赫的阶段。这一代有族兄弟54人,出任官职者有:王建中,天启年间任湖广靖州州判;王贞度,官户部儒士,任饶阳主簿,升凤阳县丞;王赐恩,由生员选鸿胪寺序班;王赐命,官至北京兵马司指挥;王赐衮,官至陕西陇州知县。

王雅量是宅后王氏第十代的杰出代表。明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次年任山西阳城县令,政绩卓越,被当地百姓誉为包青天式的父母官。万历三十八年擢升监察御史。万历四十三年任山东巡抚,奉命巡按辽东。万历四十六年任陕西巡抚。天启四年晋升大理寺少卿,崇祯元年任光禄寺卿。

王雅量在任期间,爱民如子,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敢于和奸党作斗争,为国忘躯,不计得失,成为晚明官场的一股清流,其政绩载入典史方志。王雅量去世后,崇祯帝赐御葬,追封户部右侍郎。

王雅量一生的善行义举,数不胜数。在阳城任职期间,王雅量非常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每有余暇就到学宫去辅导诸生功课,还常拿自己的薪俸给诸生购书,以此鼓舞生员的学习热情。当时有一位吴姓生员,因家贫不能完婚,时常叹息。王雅量得知后,出资帮他操办婚事,劝其振作精神,用功读书。生员张慎言从小父母双亡,靠祖母抚养成人。他幼小聪慧,具有远见卓识,学业优秀。但由于屡荐不中,情绪低落,致使学习懈怠,不求进步。王雅量初次巡视学宫时,就找张慎言了解参加科举的情况,慎言如实相告,王雅量听后耐心指导他。自此以后,慎言发愤苦读,于万历三十七年中举,五经夺魁,荣获头名解元。次年春试,又考中进士。张云鹏也是王雅量的得意弟子,与慎言同年中举,后于万历丙辰年中进士,官至督察院右监督御史。杨时化,万历已未进士,官至左给事中。王征俊,天启丁丑进士,管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石凤台,天启丁丑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在任县令五年期间,王雅量以自己的卓越才华、渊博学识和高尚人格,培育出了五位进士,创造了阳城县教育史上的奇迹。

(六)十一世王旌贤赈灾救人

王旌贤是王雅量的长子,他遵从父教,考中秀才之后,一直在家乡教书种田,替父尽孝。

万历四十三至四十四年,山东全省连续两年遭遇大旱,饥民“咽糠粃,啃树皮,食草束、豆萁”,众多家庭卖妻鬻女,以求渡过难关,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正在辽东巡按的王雅量听说如此惨状,忧心如焚,寄来家书说: 我为官数年,虽家中无甚积蓄,怎么忍心坐视乡人饿死或流浪呢。他命令长子拿出家中所有银钱和粮食,赈贷饥民。

其实当时家里人早就开始赈济灾民了,粮仓几乎清空。在接到父亲书信后,王旌贤又拿出家中全部银两,买来粮食,熬粥救人。王家粥锅摆在大街上,成群结队的灾民蜂拥而来。几大锅粥全部施舍完,只给王雅量母亲留下一碗。这时,乡民李振德的儿子步履蹒跚地过来,少气无力地说:我爹……我爹快饿死了,躺在床上起不来。王旌贤听后对母亲说: 把粥给孩子吧。母亲毅然把粥递给李振德的儿子。只剩一口气的李振德喝了几口儿子带回来的粥,慢慢缓了过来。李振德连连说:好人啊,好人啊。孩子,不管到了什么时候,王家的救命之恩都不能忘啊。

(七)十四世王安仁和睦邻里

王安仁待人友善,坦诚直爽,与人谈话总是推心置腹,非常乐于帮助他人。他很善于为乡亲们排解纠纷,仗义疏财,经常做修路修桥之类的好事。正如古人所说,“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 。在王安仁的影响下,当地民风淳朴,邻里和睦,人人向善,乡里几乎没有争执诉讼的事。因此,王安仁的名字列入仕籍,儿子孙子等列入膠庠。

善行传家 福泽绵延

宅后王氏家族的“积善余庆”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机理和社会规律。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来源于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内核。儒家强调“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君子以厚德载物”,认为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宅后王氏家族世代行善而长盛不衰的事实,正是这种道德观念的具体实践。

《道德经》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从现代科学角度看,王氏家族的“积善余庆”现象也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社会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广义的交换,善行会在社会关系中产生道德信用,最终以不同形式回馈给行为者。心理学研究则表明,乐善好施能够提升个人幸福感,有利于个人和家族的长远发展。生物学上也有研究显示,积极向善的生活态度可能通过影响基因表达等方式,对后代产生积极影响。

宅后王氏家族的历史经验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一些人陷入了急功近利的误区,忽视了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王氏家族的实践证明,真正的长久兴旺必须建立在厚德载物的基础之上。对于现代家庭而言,应当重视家风建设,培养家庭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对于企业家而言,应当认识到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社会效益,承担社会责任;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当大力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弘扬文明新风尚。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崇德向善永远是个人立身、家族兴盛、国家富强的精神根基。愿更多的个人和家庭都能从宅后王氏的故事中获得启示,在心中下积德行善的种子,共同营造崇德向善、社会和谐的美好局面,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古训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 聂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