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润心 新生有“艺” ——贵州监狱探索非遗文化赋能教育改造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12 16:36  浏览量:2

非遗润心 新生有“艺”

山重水复锁链长,瑰宝非遗藏此方。近年来,贵州监狱系统深挖地域文化富矿,将非遗传承巧妙融入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以文化人、以艺润心,开辟出一条条“非遗赋能新生”的特色之路,让高墙内绽放出传统文化的新生之花。

在安顺监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成为重塑灵魂的独特载体。监狱积极引入地方文化资源,邀请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会长进监举办文化讲座,点燃了服刑人员了解本土文化的热情。更设立了非遗兴趣小组,让艺术创作成为改造生活的亮色。

“非遗传承不能被高墙阻隔,相反,我们要让非遗在高墙中焕发全新生命力!”曾被安顺市文化局认定为屯堡文化面具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杨某某,因罪投入安顺监狱服刑改造。监狱珍视其技艺,组建“木雕泥塑兴趣小组”,民警们深入村寨采风,收集地戏资料,并安排有美术特长的民警进行专业指导。指尖在木胚上游走,颜料在泥塑上晕染,地戏的忠勇故事在指尖流淌。

2019年至今,小组以经典剧目《薛仁贵征东》为蓝本,创作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木雕泥塑作品,生动再现了大明屯堡地戏的风采。在方寸之间的精雕细琢中,曾经的暴戾之气悄然消散,代之以专注与平和。小组服刑人员将内心的悔悟与思念倾注于作品,在非遗的浸润下矫正恶习,枯燥的刑期转化为沉淀心性、收获成长的宝贵“学期”,为重启新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石。

黔东南的天籁之音——侗族大歌,在第一女子监狱的高墙内找到了新的知音。自2017年起,监狱紧扣教育改造目标,以国家级非遗“侗族大歌”为核心组建了兴趣小组,歌声与侗琵琶的旋律交织,成为监区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非遗的感染力在于其穿透心灵的力量。服刑人员田某,曾性格孤僻、改造消极,与家人也疏于联系。“虽然不爱说话,但低声吟唱中能听出,是个唱歌的‘好苗子’。”民警引导她加入侗族大歌兴趣班。从最初的抗拒旁观,到排练时被真挚动情的氛围深深打动,四年时光,田某的心境在音符的律动中悄然发生变化,生活找到了意义,改造动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要我改造”到“我要改造”的深刻转变……

2025年春节,监狱民警与“侗族大歌”兴趣小组的服刑人员,将侗族大歌搬上了首届贵州监狱线上春晚的舞台,让这份高墙内的文化传承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还将联动贵阳孔学堂,继续引入非遗文化,开设国学、传统道德讲堂,增设蜡染、衍纸、书法等兴趣小组,照亮更多新生希望。”

在凯里监狱,苗族传统舞蹈的精魂——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成为引领迷途者回归的希望之舞。自2013年起,凯里监狱便持续邀请芦笙传承人走进高墙,向服刑人员传授这门充满生命律动的技艺。

监狱组建“新生文艺队”,带领服刑人员自编自演了《苗族芦笙芒筒舞》《欢乐的苗岭》《笙歌筑梦路》等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原生态舞蹈。这些节奏欢快、情感奔放的表演,在监内文艺汇演和帮教活动中大放异彩,成为抚慰心灵、点燃希望的文化良药。文艺队中,李某的经历尤为典型。李某因贩卖毒品罪被判无期徒刑,漫长的刑期曾让他意志消沉。在民警鼓励下,他尝试加入文艺队排练芦笙舞。在非遗文化的浸润和一次次挥汗如雨的练习中,他逐渐从封闭压抑中觉醒,在舞台的聚光灯下重拾了自信与尊严,这份积极转变更深刻影响了他的改造,现在的李某对未来生活满怀憧憬。

芦笙声声,舞步铿锵,凯里监狱正持续深化非遗文化与教育改造的融合,用文化之力唤醒迷途心灵,重塑人生信念。

安顺的地戏雕刻、女一监的侗族大歌、凯里的芦笙舞……通过引入非遗项目,监狱不仅丰富了服刑人员的改造生活,更在技艺传承与艺术熏陶中,有效疏导了负面情绪,修复了社会关系,提升了道德情操,唤醒了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新生的渴望。贵州监狱正以文化为犁,深耕教育改造的沃土,为提升教育改造质量提供了充满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的“贵州方案”,这扇由非遗文化开启的新生之门,正越开越宽广。


审核:袁萍初审:杨潇校对:王俊编辑:刘丽梅邮箱:qwpf2016@163.com2025年第503期(总第31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