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捐赠者!德国男子捐赠日军轰炸相册,365张都是血泪见证
发布时间:2025-08-12 16:58 浏览量:1
再次看到证据归来!
德国艺术家奥斯卡·莱贝克将其父亲生前秘密收藏的相册,记录1938年日军轰炸广州的365张战争照片,捐赠给中国中山大学。
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证据,它的归来,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戳破了长久以来一些人对历史选择性沉默的尴尬。
2025年初,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的研究生奥斯卡·莱贝克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偶然发现了一本封面简单却厚重的老相册。这个发现并不引人注目,直到他翻开那第一页,破碎的广州街头、被废墟掩盖的儿童身影、日军坦克碾压的街角,一张张照片打破了沉寂数十年的沉默。
他的父亲罗伯特·莱贝克,曾是德国知名新闻摄影记者,以记录动荡历史著称,拍摄过世界多个战乱前线。但他从未向家人提起这本记录1938年广州被日军轰炸的相册,这段中国历史,仿佛成了他生前刻意隐去的一部分。
直到2025年,奥斯卡才第一次意识到,父亲不止是见证者,还是历史的保管者。
翻看照片的过程中,奥斯卡逐渐意识到这不只是一段家族记忆,更是一个国家的苦难证据。相册中清晰标注着“1938年10月22日至26日,日本对广州的空袭”,与历史记载完全吻合。经过与中山大学历史系学者吴嘉豪和钟剑峰等人反复核实,这批照片被确认是当时战况最直接、最完整的视觉记录之一。
而这段历史并非不为人知。根据《广州日报》《中国抗战图志》等公开资料,1938年10月,日军对广州实施连续轰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城市毁坏,是侵华战争中极具代表性的空袭战役之一。然而,视觉记录稀缺,尤其是由西方记者拍摄的影像资料,极为珍贵。
奥斯卡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这段历史的空白,也让人重新思考:为什么一个德国人,要来提醒我们自己不该遗忘的历史?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轻易做出让历史归位的决定。奥斯卡并没有在发现相册的第一时间就决定公开。他花了数月时间在欧洲和亚洲之间奔走,联系历史学家、战争研究者,确认照片年代、拍摄地点、背景事件。
他也在心理上经历了挣扎:这些照片是他父亲的遗物,是否应该作为私人家族记忆保留?还是应该将它们交还给那段历史的受害者,中国人民?
经过漫长的抉择,最终,他选择将相册送往它应该回到的地方:广州。他联系中山大学,并在2025年5月正式提交捐赠请求。7月4日,他亲自来到广州,参加捐赠仪式。仪式上,奥斯卡说:“这本相册不仅属于我父亲,也属于广州,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近些年,国际上有越来越多“历史归还”的案例。今年以来,美国历史研究者埃文·凯尔将其祖父在中国战区搜集的战地资料捐赠给中国南京抗战纪念馆;法国人马库斯·德雷特斯则将其家族收藏的慰安妇证言手稿交予中国社科院。
这场捐赠远不止是一场文化交流。它是一种态度的表达:历史不能被私人化,更不能被消音。它必须被放回公共场域,被人们集体讨论、记住、传承。
相比于照片本身的震撼,公众更关心的是,为什么这些画面在国内资料中并不常见?这是否说明我们对自身历史记忆的保护存在问题?
事实上,广州作为抗战期间的重要城市,屡次遭受日军空袭,历史记载早有详尽描述。然而,图像资料、尤其是由第三方拍摄的原始照片,极其罕见。奥斯卡父亲的相册,正好弥补了这种视觉证据的缺失。
更重要的是,奥斯卡的行为,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反差,当一些国家或群体在试图淡化、甚至否认侵华历史时,却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站出来,用实际行动对抗这种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社会历来重视抗战记忆,但在全球传播层面,相关资料的可视化、系统化建设仍有不足。奥斯卡的相册成为中山大学抗战胜利80周年展的核心展品,本质上是对这一缺口的补救,也是一种提醒:只有让历史真正看得见,它才不会被轻易遗忘
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在战后数十年中持续推动历史责任教育”,使得年轻一代德国人普遍对纳粹罪行有较强的认知和反思意识。奥斯卡便是这种历史教育的产物。他没有选择回避父亲曾经见证的战争,而是站在历史的立场上,做出了公开的选择。
很多人把奥斯卡的行为看作一场“跨国善举”,但这其实低估了这件事的实际意义。这不仅是一名德国人还原历史的一次努力,也是全球新一代对于战争、记忆、责任的一种回应。
尤其在当下,随着二战亲历者逐渐凋零,历史的传播早已不再依靠“讲述”,而更多依赖“再现”。照片、视频、文字资料成为维系集体记忆的关键载体。而这些载体的流动,不再局限于国界。奥斯卡的捐赠,是这场“全球记忆网络”中的一次重要节点。
真实的战争记忆从来不属于某一个国家,而属于全人类。日本右翼势力长期以来试图掩盖侵华罪行、否认南京大屠杀、淡化慰安妇问题,这些“修史”行为正在国际社会引发警觉。而像奥斯卡、马库斯、凯尔这样的年轻人,正在用行动给出另一种答案。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些行动背后的推动力,并非中国政府的倡导,也不是某种压力,而是源于个人对历史责任的自觉。这种自觉,才是真正值得敬重的力量。
奥斯卡的捐赠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是因为他是德国人,而是因为他做了很多人不愿做的事——面对真实历史,把它还给该记住它的地方。
历史不是一个故事,它是一份责任。不是讲出来就行,而是需要每一代人用行动把它传下去。
参考资料:
万里归程:87年前日军轰炸广州未公开相册从德国归藏中大
2025-07-13 22:55·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