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结硬寨,打呆仗,始于永安之战

发布时间:2025-08-12 17:17  浏览量:2

结硬寨,打呆仗,始于永安之战。清军、太平军都谈不上特别强,不轻易进行主力决战,都刻意保存实力,等待机会出现,虽说旷日持久。

说起结硬寨,打呆仗,很多人潜意识里都认为是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的杰作。曾氏兄弟攻克南京,太平天国失败,让结硬寨、打呆仗战术传开来。

客观看待历史,结硬寨、打呆仗并非曾氏兄弟的独门绝技,也不是他们首创。湘军阵营,首创者是胡林翼,曾氏兄弟完善与发展。

纵观太平天国运动14年,无论是八旗、绿营,还是湘军,都喜欢结硬寨,打呆仗。僧格林沁剿灭北伐军,就是结硬寨、打呆仗战术。

630人镇守的高唐,八旗用了11个月,结果是李开芳自己突围。冯官屯之战,僧格林沁花了2个多月,也是结硬寨,打呆仗,然后挖掘河道,从几十公里外引水,淹没村庄。

曾氏兄弟的结硬寨,打呆仗战术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摘取胜利果实,然后湘军笔杆子美化与传播。

那么,结硬寨,打呆仗始于什么时候呢?答案是永安之战,清军就是这个战术,太平军差点就栽了跟头,可惜清军相互拆台。

所谓结硬寨,打呆仗,并非什么新奇战术,而是传统打法。挖掘壕沟、构筑营寨、俢筑炮台,围堵城内守军,却不轻易进攻,拼后勤与消耗,打持久战。

春秋战国以来,战争模式改变了,礼仪之兵退出舞台,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兵法与诡计,结硬寨,打呆仗战术应运而生。

具体到太平天国战争,结硬寨,打呆仗战术,则始于永安之战。其中原因,就是太平军、清军都不算特别强,清军总结出了经验。

1851年9月,萧朝贵、罗大纲声东击西,攻克永安城,这是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攻占的第一座城市。

永安,位于梧州蒙山县,一座小城池而已,却见证了一段特殊历史。太平天国建制,具备政权的架构,就是从永安开始。

从1851年9月罗大纲夺取永安,到1852年4月罗大纲突围而出,永安之战持续了7个月。期间双方的战斗特征,就是结硬寨,打呆仗。

永安太平军有多少人呢?算上随军家属,一共2万,战斗兵力一万。除了永安,太平军一无所有,没有固定补给基地,一家老小都在城里。

清军多少人呢?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节制各路兵马,向荣、乌兰泰、秦定三、余万清等都一起上阵,总计兵力6万。

6万打1万,清军兵力数量优势十分明显,更别说清军还有源源不断的增援,以及充足且稳定的补给,而太平军属于“孤军”。

数量优势,清军如何打仗呢?起初,向荣、乌兰泰进攻凶猛,在炮兵配合下,发起疯狂进攻,太平军则凭借要塞,顽强反击。

凶猛的进攻没能持续多久,清军、太平军各有伤亡,清军旋即结硬寨、打呆仗,挖掘壕沟、构筑营寨,把永安团团包围起来,却不进攻。

清军没有攻城的意思,只是偶尔发起炮击,意思一下,向朝廷交代而已。太平军呢?清军不进攻,就认真守城,正常防备,进行政权建设。

7个月的消耗战,清军吃饱喝足,太平军则逐渐陷入粮荒,弹药补给也没有。清军中的东勇、潮勇、壮勇平日跟太平军就认识,干脆做起生意。

东勇、潮勇、壮勇把粮食、弹药卖给太平军,太平军用白银、铜钱等财宝购买。如何做生意呢?丁守存说得非常清楚。

丁守存是赛尚阿的谋士与随军文官以及火炮专家,写下《从军日记》,记录下了双方交易情况,十分有意思。

打仗的时候,双方朝着天空施放枪炮,太平军扔下财宝,东勇、壮勇、潮勇扔枪支弹药,双方各取所需,毕竟都是认识人。

此种情景,让赛尚阿十分恼火,便调开这些与太平军熟悉的兵勇,却无济于事。办法总比困难多,兵勇总是有办法接触太平军,虽说能提供的补给很有限。

打了7个月,太平军弹药耗尽,只能用泥墙与牛粪中提取硫硝,用于应急。

李秀成自述中说:若非罗大纲在雨夜突围,夺取寿春兵的几十担弹药,太平军能否从永安突围都难说,也许会崩溃。

李秀成此言,信息量很大。首先,清军的结硬寨,打呆仗战术确实有效,太平军后勤补给跟不上,打不了持久战与消耗战。

再则,清军配合不给力,战斗力一般,东路寿春兵不堪一击,被罗大纲一次袭击就搞定。

最后,太平军兵力不足,物资短缺,还带着众多家属,也无法发起大规模会战,没能一举歼灭清军主力。

太平军、清军各有不足,结硬寨,打呆仗战术应运而生。金田起义以来,赛尚阿、向荣已经看透了双方的优缺点,直接决战没把握,还不如打持久战,拼消耗,等待机会出现。

持续7个月的永安之战,清军已经总结出了对付太平军的经验,就是拼消耗,打持久战,不要跟太平军进行大规模野战,尽量保存实力。

如此,太平天国运动14年,很少看到双方大规模主力决战的战役。类似巨鹿之战、昆阳之战、潼关南原之战、两次郏县之战等官军与起义军主力野战对决的场景,在清末并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