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快评丨岂容假农技专家网上作妖坑农骗农
发布时间:2025-08-12 17:26 浏览量:1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吴睿鸫
据央视《财经调查》近日报道,有不少农民朋友反映在网上遇到了假冒的农技专家。这些假专家不仅靠着捏造的“农业专家”“农大毕业生”等人设招摇撞骗,还编造虚假的农技“小妙招”误导农民,更借此兜售效果远逊于宣传的农资产品,让不少人误花了冤枉钱。
在这些“农技专家”的短视频作品中,有不少虚假宣传、违规销售肥料、农药的内容。有的假专家将食盐、白醋、味精、啤酒等常见的调料和饮品简单配比,就宣称其能除草、杀虫、增产。可农民用后才发现,这些所谓的“种地小妙招”根本不靠谱。
不仅如此,一些假专家的身份也是破绽百出。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以“祥禾农业”为头像标识的“农业专家达人”账号,出镜者与农业毫无关系。如抖音账号“史老师说农业”的出镜者,同时还是“河南维欧主持培训”账号的出镜者。据其透露,祥禾农业的1000多个账号,实际出镜、运营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任何农业教育背景,甚至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
农民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限,很容易轻信这些假专家的“专业讲解”。一旦按照假专家的指导购买并使用了劣质农资产品,很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一年的辛勤劳作付诸东流。而且,假专家的存在,也扰乱了正常的农业技术传播和农资销售市场秩序。真正的农技专家和优质农资产品,可能因为假专家的搅局,难以得到农民的信任和认可。
这些假专家之所以能够得逞,一方面是利用了农民对农业技术和丰收的渴望。农民在种植过程中,迫切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和优质的农资产品来提高产量和质量。假专家们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打着“免费提供农业指导”“助力三农”的幌子,骗取农民的信任。另一方面,平台监管的缺失也为假专家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一些短视频平台对主播的资质审核不够严格,对内容的真实性缺乏有效的把关机制,使得这些假专家能够轻易地在平台上发布虚假信息,误导农民。
为避免假专家坑农,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农业类主播的资质审核。对于自称农业专家的主播,要求其提供相关的学历证明、从业资格证书等材料,并进行严格核实。同时,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运用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农业类短视频内容进行筛选,及时清理虚假、误导性的信息。
农业、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加强协作,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假专家虚假宣传、违规销售农资产品等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对于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开展科普宣传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辨别真伪的能力,让农民学会识别假专家和劣质农资产品。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斩断“坑农黑手”,让假专家无处遁形,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