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游戏”机构套路家长 青少年网瘾该如何正确治疗?
发布时间:2025-08-12 17:51 浏览量:2
川观新闻记者 陈松
近日媒体报道,当下短视频平台,一些营销号放大家长的焦虑,将自己包装成“家庭教育大师”“金牌教官”,以此吸引家长把孩子“判定”为网瘾问题少年,送去形形色色的训练营“矫正”。
针对此现象,有网友指责,“现在的伪专家太多了,贩卖焦虑,收割家长,可恨!”
营销号怎么“套路”家长的?按照“家庭教育大师”指导孩子戒“瘾”效果如何?心理卫生专家对“戒网瘾”怎么看?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家庭教育”大V 从炮轰游戏到流量变现
“游戏就是色情暴力,只有傻子才打游戏”“游戏公司老板全都是老外,打游戏就是给外国送子弹”……8月8日,川观新闻记者打开博主陈某辉的短视频账号,满屏都是类似的“反游戏”封面语。
博主陈某辉,自我介绍为“哲学教育创始人”,在短视频平台仅实名认证账号就有110万粉丝。他在账号里循环讲述着网瘾少年辍学、暴力对抗父母等案例,痛陈游戏与“厌学、亲子关系破裂、人生失败”的利害关系。
图据网络
无独有偶。短视频平台账号为“琨哥说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网红王某在网上已持续多年对游戏发出痛心疾首的控诉。
陈某辉、王某只是在这批“反游戏导师”里比较知名的。据南方都市报记者实测众多家庭教育类、游戏网瘾戒断类博主账号发现, 在短视频平台还有无数带上“教育规划”“家庭教育”等关键字的账号,用着相似的话术和镜头语言,歇斯底里地控诉游戏。以“骂游戏”“骂网瘾”为主题的账号,以这种“狼来了”的叙事,精确命中家长的痛点。在一个名为“晚月”的短视频账号上,一条喊话家长支持关闭网游的一句话视频,点赞量就有12.8万,评论1.1万,收藏高达2.6万。
流量背后隐藏着什么?
一段视频里,“家庭教育”网红王某对游戏的挞伐告一段落,进入最重要的环节——卖课。台上的大屏幕适时地播了一段展示课程效果的视频,随后顺势推广高价线下课程,比如29800元的 “一代天骄”领袖班。
获利不止于此。依靠反游戏,这些账号还因高互动量获取平台流量分成,同时承接教育机构、戒网瘾学校、学习类产品的广告投放。大批的“戒网瘾”“性格培训”等和游戏无直接关系的机构,齐齐加入到“反游戏”的大军中。
目前,这种由网红教育大V、“问题少年”的家长以及机构一起,构造出的“反游戏”产业链成为一项热门的生意。
不堪回首的戒网瘾经历 孩子受到身心双重伤害
这些收费高昂的机构号是否能够真正带给“问题孩子”根本的改变呢?
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雨兰接诊过许多网瘾少年儿童,其中不少参加过各种“戒网瘾”特训学校、蜕变营等。在她看来,如果家长没有真正弄清楚孩子的状况,就轻易把孩子送到某些特殊管理学校,待孩子“放”出来后还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更严重的社交退缩,造成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伤害,“孩子会认为,一旦我有不好的事你就把我关起来,以后我什么事情都不告诉你,就跟你对着干。”
这几年里,饱受诟病的戒网瘾学校,摇身一变,变成了“特训中心”“少年性格改造营”等。据了解,无论线下的特训中心,还是线上的特训课程,大多以服从训练为核心。特别是线下,许多这类机构推行全封闭寄宿模式,采取半军事化管理,以成年人的“锻炼钢铁意志”的标准,用反复繁重的体力训练,让孩子们顺从、屈服,进而产出一个个“乖孩子”。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往往都会流泪痛哭、声嘶力竭地喊叫,一次次的情绪崩溃。
去年6月,广西南宁的“创世魔训”特训中心,一名教官提着孩子的衣服,反复将孩子头部按进水里再拎起,视频引起网上哗然一片,而负责的教官却说是在帮孩子做“心理突破”。“一些从这样的‘素质教育基地’出来后的孩子,对家长的尊重、认可、感情都被消耗殆尽,更容易与父母反目成仇。”黄雨兰认为。
心理卫生专家答疑 找准孩子网瘾原因对症下药
为了制造焦虑与对立,“反游戏”相关机构与产业强行将游戏和青少年成长强行捆绑到一起。那么,所谓的“被游戏毒害”的问题少年该如何“去网瘾”?
“如果孩子在使用手机或者网络过程中超出了家长的忍受能力,家长往往会给孩子贴上‘网瘾’的标签。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最担心这种情况。”黄雨兰主任说,“去网瘾”的前提是家长要正确判读孩子是否有网瘾。
在这位心理卫生专家看来,一个孩子周一到周五不接触手机,只在周末放不下手机,不叫有网瘾,“因为他能自我控制,而网瘾是不能控制的。”她说,只有当孩子不断延长上网或游戏时间。同时,自己尝试减少依赖却无法实现。再者,这种依赖导致生活功能的损伤,例如无法上学、交友甚至不睡眠吃饭。“如此,我们才需考虑是否存在网络依赖即网瘾问题。”
“现实中这种单纯的网络依赖相对较少。”黄雨兰介绍,网络成瘾背后更多的是其他疾病、环境、压力等因素导致的。“在新的国际疾病分类中,提到网络游戏成瘾临床症状,通常认为与其他精神行为异常共病。”
黄雨兰以曾经诊疗过一个病例为例:多年前,初一女生小徐因为学业压力、身体等因素,情绪非常低落,“不去上学且在家持续上网打游戏。她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快乐的事,只有在手机中才能找到快乐、存在感和价值感。通过诊断,我们发现她是焦虑和抑郁情绪障碍。”黄雨兰安排对她进行情绪调整和适应治疗。通过多年治疗和家庭管理干预,去年年满17岁的小徐表达想要学习的愿望,于是开始自学并参加自考,目前已通过一半的科目。“虽然她现在仍然打游戏,但上网时间自己能掌控。与父母关系发生了良好改变。”黄雨兰说。
“所以,孩子长时间上网到底是情绪问题还是网瘾原因,需要具备心理学、医学知识的专业人士在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评估后才能对症下药。”黄雨兰说,即使是单纯的网络依赖,也可以通过专业机构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如逐渐脱离、逐渐耐受、延迟满足等,达到逐步减少网络依赖的效果。“如果必须要选择社会上的行为管理学校,家长就要考虑该机构资质是否合格、授课训练是否科学规范、孩子是否接受等因素。”黄雨兰提醒。
综合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