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首批2500台驶向欧洲,中国新能源“出海赛道”进入加速段
发布时间:2025-08-12 18:03 浏览量:2
8月8日,上海港迎来一艘特别的滚装船——“GRANDE TIANJIN”。不同于以往装满钢材、机械的货轮,这艘船上整齐停放着2500台零跑电动车,目的地直指欧洲。对零跑来说,这不只是一次发货,更是一次战略转向的信号。
先聊背景。格里马尔迪集团是欧洲滚装运输的巨头,业务覆盖北欧、地中海和西非,这次选择与零跑合作,本质上给零跑打通了一条稳定的跨洲运输通道。别小看这条航线——它意味着零跑不必每次都“拼舱”或者走昂贵的集装箱运输,能更高效、更低成本地向欧洲批量供车。
但为什么是现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零跑作为二线玩家,销量增长空间被压缩,品牌声量也被头部企业盖住。出海,特别是进入欧洲这个高门槛市场,不只是为了多卖几台车,更是为了争取一个“全球化品牌”的身份。
当然,欧洲市场没那么好啃。环保法规是硬门槛,比如欧盟最新的Euro 7标准,不仅限制排放,还对电动车的电池可追溯性、生产碳足迹有要求。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驾乘习惯和审美也和国内差距不小——我之前在意大利试过一台中国品牌纯电车,动力和平顺性没问题,但在高速变道时车身侧倾明显,这种细节很容易被欧洲媒体放大成“操控不行”。
零跑的优势在于性价比和智能化。以C10为例,同级别欧洲本土车型大多是入门配置,但零跑能在中端价位上提供长续航、大屏座舱和L2级辅助驾驶。不过,靠价格打市场只是第一步,真正能站稳脚的是本土化能力——比如悬架调校适配欧洲路况、车机系统支持多语言和当地应用生态,以及完善的售后网络。
这里有个参考案例:MG在英国的成功不仅靠便宜,还因为它迅速建立了本地服务体系,让消费者买得起、修得起、用得放心。零跑能不能复制甚至超越这种模式,是接下来一年最关键的考验。
所以,我更倾向于把这次2500台的出口看作一次“规模化市场试探”。它不仅是出货,更是一次全链路测试——物流成本、关税应对、用户反馈、舆论反应,都会为下一步的量产出口积累数据。
新能源车的出海之路,不是一次发货的新闻,而是一场持久战。零跑已经上船,但接下来要面对的,不只是大西洋的风浪,还有欧洲市场的高墙。能不能从“来客”变成“常客”,这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