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下阶段的“三大重点”

发布时间:2025-08-12 18:00  浏览量:1

中国商务部12日公布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称,两国自当日起,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保留剩余10%的关税。同时,中方将采取或维持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另据多家美媒报道,当地时间8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签署行政令,对中国的关税暂停措施再延长90天。

“中美经贸关系从混乱逐渐回归稳定”

“过去3个月来,中美两国通过平等对话、谈判协商的方式,为美国单方面发起的‘关税战’按下了‘暂停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张腾军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使两国经贸关系从今年4月的混乱逐渐回归基本稳定,并为接下来的谈判逐步营造起正常交往的氛围。

《华盛顿邮报》12日分析认为,中美“关税休战”延期,或将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今年4月美国宣布所谓“对等关税”时,曾一度导致市场剧烈震荡。报道援引经济分析人士的话认为,中美双方都不想再回到4月贸易紧张局势最严重、两国一度在事实上相当于禁运的局面。

路透社援引美国前贸易官员瑞安·马杰勒斯的话认为,“休战”延期将为双方争取更多时间,解决长期存在的贸易问题。“这无疑会降低双方的焦虑,随着谈判继续,美中或将在秋季朝框架协议迈进。”

“在过去三个月里,这场‘关税战’最大的‘战果’,是中美双方明确了彼此的诉求和底线。这有利于双方朝进一步控制冲突的方向沟通。”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

据路透社12日报道称,将贸易“休战”延长到11月初,为美国关键的圣诞季秋季进口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尤其是电子产品、服装、玩具等品类,将可继续以相对较低的关税进入美国。

中美下阶段谈判的“三大重点”

近期,中美双方均释放出缓和当前贸易紧张局势的信号: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接受美国媒体CNBC采访时表示,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协议已经“非常接近达成”;而就在12日当天,中方宣布,为落实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共识,暂停对4月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的17家美国实体实施措施,同时暂停对28家美国实体的出口管制措施。

“这是一个积极的消息。”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前高级贸易官员、现任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副总裁温迪·卡特勒谈及特朗普的表态称,“结合最近几周美中双方采取的一些降温举措,显示双方都在努力寻求达成某种协议。”

不过,《华盛顿邮报》认为,“要达成令华盛顿和北京都满意的、包含关税削减和放松出口管制内容的协议,依然面临不少困难。”报道注意到,中方12日宣布延长“休战期”,但对稀土、半导体、大豆等方面则没有太多表态。

报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认为,如果中国同意购买更多美国大豆,可能会为达成协议创造机会——上周日晚,特朗普在“真相社交”上写道,他正在努力敲定一项能促成美国对中国大豆销售的协议。不过,分析人士质疑这一想法的可行性——近几个月来,中国从巴西等国的大豆进口量已经创下纪录,中国买家短期内恐难立即增加采购。

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杨水清认为,下一阶段的中美磋商仍将以关税本身为核心。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针对已暂停的24%对等关税,双方可能商讨通过何种协议实现全部或部分减免。此外,钢铝、汽车、铜、半导体、药品、消费电子等行业关税也将成为双方谈判的焦点。她认为,美方或寻求中方加大对美投资和采购,或在市场准入方面作出新举动。

而张腾军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认为,下一步中美谈判的重点或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以妥善方案解决当前展期的关税问题;二是在非关税壁垒领域,中方将要求美方取消不合理的投资和科技限制,而美方可能继续提出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事实上,中国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已作出大量努力,持续扩大开放,但美方却不断增加限制,使美企和资本进入中国更加困难;三是明确国家安全的边界和规则。目前,美国频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和打压中国经济活动,双方需就此进行深入讨论。

“与中国的贸易谈判跟特朗普政府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谈判是分开进行的。”《纽约时报》12日报道称,美国已在本月宣布了一系列贸易协议,日本、韩国以及欧盟在各自的协议中做出了对美巨额投资的承诺,以换取更低的关税率。与此同时,美国对巴西、印度等国仍施以高昂关税。

《华盛顿邮报》援引温迪·卡特勒的观点报道称,要与北京达成类似与日韩那样的协议“绝非易事”,“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学到重要教训之后,北京这次将会是一个更为强势的谈判对手。”

未来三个月,中国对美出口或有怎样的趋势?

英国广公司(BBC)12日报道称,即使在有贸易“休战”的情况下,今年的中美贸易流动仍然受到影响。报道援引美国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较2024年6月减少近一半。今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总值1650亿美元,同比下降约15%;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下降约20%。

另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的关税政策剧烈波动,令该国制造商、进口商和消费者充满不确定感。关税政策不仅推高了美国物价,还促使消费者减少支出。由于这种不确定性,美国就业市场也在放缓,企业推迟招聘计划。“我们从未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看到如此程度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乔治城大学国际商务外交学教授马克·布施这样说道。

经济学家同时表示,关税可能会导致美国的消费者价格进一步上涨,因为成本会在企业间传导。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估算显示,美国人已经在一些家用品上支付更多费用,价格上涨可能最终使每个家庭平均每年多支出2400美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廖淑萍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关税暂缓期内,美国通胀出现上行,但总体可控。但近期美国对部分贸易伙伴设定了较高关税,后续美国将面临更加高昂的进口成本,这将继续推高美国通胀。由于大部分关税成本将由美国企业和居民承担,三季度美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美国7月公布的非农数据大幅走弱,也印证了美国经济的放缓态势。

她认为,经过三轮谈判,中美贸易形势已实现阶段性缓和,中国对美出口出现回升迹象,但总体仍面临下降压力。与此同时,美国近期与部分贸易伙伴达成协议,提高关税并限制“转出口”等贸易方式,或将对中国对非美市场的出口带来一定影响。不过,中国一直在开拓多元化市场、优化外贸结构,这将有助于抵消外部不确定性。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5月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34.5%,6月下降16.1%,7月下降21.7%。杨水清分析称,自今年4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生效后,中国对美出口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但与此同时,中国对其他市场的出口持续增长,带动整体对外出口保持微幅上扬的态势。

杨水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未来三个月,中国对美出口或将维持每月约20%的同比降幅。今年5月的出口数据受美方145%高关税冲击,导致短期内出现恐慌性下降。但随着此类极端关税威胁消退,中国出口有望保持当前稳定水平,并通过市场多元化不断增强韧性。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陈子帅 白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