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英明神武,后半生一塌糊涂!如若少活二十年,必是千古一帝

发布时间:2025-08-12 18:05  浏览量:1

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人很有意思,既可以说是明君,也可以说是昏君。

他的前半生简直可以说一代明君的模板,英明神武、杀伐果断、任用贤臣,开创了有唐以来最繁盛的开元盛世。

如果按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唐玄宗将必然能成为千古一帝。

但命运很少会有一帆风顺的时候,总得弄出一些波澜来,以显示它的玄妙之处。

在唐玄宗的后半生,他变得昏聩不堪,在朝廷中大肆任用奸臣,在边境地区盲目地把军队交给异族将领管理。

他的种种骚操作,最终导致唐朝出现了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不仅差点断送了李唐江山,就连自己也被赶下皇位,不情不愿地当了太上皇。

正因为唐玄宗的人生反转太过于离奇,我们才必须得了解他的生平经历。

一、英明神武,连续两次政变巩固权力。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是公元685年,他的父亲李旦在皇帝位置上,年号为垂拱。

不过李旦这个皇帝属于有名无实的空头皇帝,朝廷大小政事都由母亲武则天来决定。

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一共生了四个儿子,老三是李显,老四就是李旦。

唐朝皇帝按时间先后顺序来说,分别是李渊、李世民、李治、李显、李旦等。

也就是说,在李旦做皇帝之前,他的三哥李显也当过皇帝。可惜母亲武则天太强势,李显的皇帝没当多久,就被废为庐陵王了。

所以从这说起来的话,唐玄宗能登上皇位,离不开他的祖母武则天的变相帮助。

毕竟如果按照常规顺序接班的话,皇位只会在李显和他的儿子中传承下去,压根轮不到李旦这一脉。

所以说,武则天的这一番操作,直接改变了大唐帝国的运行轨迹。

李旦当了几年的傀儡皇帝后,母亲武则天不再满足于临朝称制,决定自己当皇帝,并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那么这样一来,李旦就得从皇帝变为太子了,而李隆基的身份也从皇子变成了皇孙。

原本,李隆基的封号是楚王。变为皇孙后,封号降成了临淄王。

武则天害怕自己的帝位不稳固,在大力屠戮其他李唐宗室的同时,把自己四个儿子及其后代们都严格看管起来,不许他们与外臣接触。

因此,李隆基的童年可以说是比较憋屈不幸的,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自由。

随着武则天年龄的越来越大,她居然还想立侄子武承嗣为太子。幸好在以狄仁杰为首的大臣们的规劝下,武则天放弃了这一想法,并重新把李显立为了太子。

而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则被改封为相王。

不久,宰相张柬之等忠于李唐的大臣发动了政变,软禁了武则天后,把李显重新扶上了皇位。

二十岁的李隆基亲眼目睹了这场政变,巨大的冲击在他心里泛起了阵阵涟漪,他似乎学到了些什么。

唐中宗李显重新复位后,由于性格懦弱,权力落入了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之手。

这个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也想效仿武则天称帝的旧事,让娘家亲戚担任军中的重要职务,惹来了李唐宗室的不满。

不仅如此,为了扫清障碍,母女二人还毒死了皇帝李显和太子李重俊。

接下来,就是韦皇后准备称帝的事宜了。

但早已经忍无可忍的李隆基,联合了姑姑太平公主等人,率先发动了兵变,处死了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是为“唐隆政变”。

之后,皇位自然重新归于李旦了。

在唐朝历史上,李显和李旦两兄弟都曾两次坐上皇位,这在整个中华上下五千年都比较少见。

李旦复位后,立有大功劳的李隆基就被封为了太子。

不过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处不来,两人都是强势型的性格,处处针锋相对,太平公主多次想联合丞相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

李旦为了缓和家人们的矛盾,主动退位当太上皇,把皇位让给了李隆基,但依旧没有太大用处。

最终,忍无可忍的李隆基决定先发制人,派兵剪除了太平公主的一众党羽,勒令太平公主在家中自尽。

自此,李隆基彻底稳固了权力,完全掌控了大唐帝国。

二、励精图治,任用贤臣。

李隆基坐稳了皇位这一年,还不到30岁,正是当打之年。

这些年来,他亲眼目睹了唐帝国由于不断的争斗,而导致的国力损耗,决心重振唐帝国的雄风。

他开始重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能之士,让发展经济,对国家进行拨乱反正。

经过二十来年的休养生息,唐朝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几乎达到了唐朝的巅峰期。

到开元二十五年时,李隆基已经53岁了,大唐国力也到了顶点,比唐太宗时期还要更胜一筹。

三、晚年昏聩,躺在功劳簿上醉生梦死。

也是从53岁这时候起,李隆基变得越来越昏庸。

当时他最宠爱的妃子是武惠妃,此女是武则天的侄孙女。

在武惠妃的谗言下,李隆基连续处死了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同年年底,武惠妃病死,李隆基很伤心。

武惠妃和李隆基生有一个儿子,叫做李琩,被封为寿王。

寿王的老婆叫做杨玉环,天生丽质难自弃,被李隆基看上了,使用各种手段收入了自己的后宫。

从杀儿子和纳儿媳为妃开始,标志着李隆基昏聩无能的开始。

此后的李隆基躺在功劳簿上醉生梦死,不思进取了。

他逐渐排斥贤能的大臣,转而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阿谀奉承之辈为丞相。

更关键的是,他盲目重要胡人为将领,把唐帝国三分之一的兵力交给了安禄山,这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最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攻破了长安后,71岁的李隆基落荒而逃。行至马嵬坡时,思乡心切的部下发动兵变,逼着李隆基处死了杨国忠和杨玉环。

几乎与此同时,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后,在各方势力的支持下,即位为帝,遥遵李隆基为太上皇。

78岁这一年,李隆基在年老悲伤中去世。在他驾崩的一年后,导致李隆基下台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只不过他再也看不到了!

四、结语。

李隆基的这一生,也可以说传奇的一生。他先后经历了多起政变,都稳稳地过了下来,并开创了开元盛世!

假如他能在少活十年的话,那他的功绩决定能在历代帝王中排到前五!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设。随着他年龄越大,对权势的贪恋也越重,变得也越发地昏聩,最终导致了唐朝内乱的发生!

所以呀,人还是不要太执着于权力,该放手时就放手,当一个超长待机王干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