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网红医生”沦为“流量木偶”| 我来评
发布时间:2025-08-12 18:14 浏览量:1
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医疗科普正成为一些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一些MCN机构精心设计的商业变现链条。这些机构批量孵化“网红医生”IP:点赞上万的科普视频,可能出自不懂医术的“专职写手”;而一些有平台认证的“权威”医生,实则是被运营公司操纵的“摆拍演员”。“网红医生”流量背后,究竟是怎样一条利益链?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医生,借助网络平台成为“网红医生”,本应是一件造福民众的好事。他们以专业的知识背景,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健康科普知识,打破了传统医疗知识传播的局限,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让健康理念得以更广泛地传播。然而,部分“网红医生”却在流量的漩涡中迷失自我,逐渐沦为“流量木偶”,这不仅损害了医生自身的形象,更对社会的健康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令人痛心疾首。
一些“网红医生”为博取流量,不惜突破底线。他们有的打着“两性健康”的幌子搞软色情,穿着暴露进行剧情演绎,将严肃的医学知识低俗化,完全背离了医者传播健康知识的初衷。还有的编造虚假故事,制造焦虑来吸引眼球,甚至进行“伪科普”,传播错误的健康信息,误导大众。这些行为严重消耗了公众对医生群体的信任。公众基于对医生职业的尊重和信任关注他们,然而这些不良“网红医生”却利用这种信任来谋取不当利益,让患者对医生的专业性产生怀疑,破坏了整个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更有甚者,一些“网红医生”将科普账号变成“带货直播间”,以科普为名行卖货之实,把药品、保健品等商品推销给患者。这种把患者当作赚钱工具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医生本应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以患者的健康为首要任务,而不是利用自己的专业身份来追逐商业利益,让医学的神圣性蒙羞。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巨大的流量诱惑和背后的利益驱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些MCN机构为了打造爆款账号,不择手段地追求流量和利润,将医生当作赚钱的工具。同时,平台审核机制的不完善,也给了这些不良行为可乘之机,让这些“伪科普”和不当营销内容得以传播。此外,公众对健康知识的渴望和对医生身份的盲目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乱象。
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对于医生自身而言,要坚守职业道德底线,牢记治病救人的初心,不被流量和利益所迷惑,应该以传播准确的健康知识为己任,为公众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科普内容。相关平台应加强审核和管理,提高医疗健康类账号的准入门槛,对发布者的身份信息和发布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对违规账号及时清理整顿。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对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公众也应提高辨别能力,不盲目轻信网络上的健康信息,如有健康需求,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疗机构。
医者仁心是医生的立身之本,别让“网红医生”沦为“流量木偶”,让医学的尊严和神圣,在网络时代得以延续,让真正的健康知识惠及大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医疗科普环境,为公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作者:汪昌莲)
医生只是“摆拍演员”,MCN流水线打造“网红医生”现象调查
综合编辑:李明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