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价值循环管理范式的深度解析
发布时间:2025-08-12 05:23 浏览量:1
《华为战略财务讲义》一本书中提及:业务系统围绕的是“事”,财经系统围绕的是“财”,人力资源系统围绕的是“人”。在人力资源系统打造的奋斗者手中,华为围绕着“财”进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宏观调控的日常运营活动,实现“事”,即商业的成功。业务系统聚焦价值创造,财经系统聚焦价值评价(以经营成果度量),人力资源系统聚焦价值分配。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构成了华为的价值循环逻辑。
——引自《华为战略财务讲义》
这段话的核心是华为对 “价值管理” 的系统性重构,其理论根源可追溯至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但实现了关键突破。
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企业的基本活动(如生产、销售)与支持活动(如财务、人力)共同构成创造价值的链条,核心是通过优化各环节提升整体竞争力。
但传统价值链理论更侧重“价值创造”的单向流动,而华为将其扩展为“创造-评价-分配” 的闭环循环 ,本质是讲 “价值” 从静态的 “结果” 转化为动态的 “过程”。这一突破的时代背景是:20 世纪 90 年代后,企业竞争从单一环节效率转向系统协同效率,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人” 的价值创造(如研发、服务)取代 “物” 的价值(如设备、原材料)成为核心,需要更精准的评价与分配机制激发个体动力。
华为的实践回应了这一诉求 —— 通过财经系统(价值评价)量化 “人” 的贡献,再通过人力资源系统(价值分配)将贡献与回报强关联,最终驱动业务系统(价值创造)持续输出。
“获取分享制” 是这一价值循环的典型落地场景。以研发项目为例:
价值创造:业务系统(研发团队)聚焦开发高毛利产品(如 5G 基站),通过技术突破直接创造客户价值;
价值评价:财经系统通过 “项目经营利润” 指标(收入 — 直接成本—分摊费用)量化该项目的实际贡献,而非仅看销售额;
价值分配:人力资源系统将项目经营利润的 15% - 25% 作为团队奖金池(具体比例根据战略优先级动态调整),直接分配给参与成员,同时将个人贡献与职级晋升、配股等长期激励挂钩。
这一机制的结果是:研发人员人均产出(专利授权量 / 研发投入)较 2015 年提升 40%,且高价值专利(如 5G 标准必要专利)占比从 12% 提升至 28%。对比传统企业(如某家电企业)曾因 “销售导向” 的评价机制(仅考核销售额),导致研发团队为快速交付牺牲产品可靠性,后期维修成本占比高达 15%,验证了价值循环闭环的关键作用。
当下企业面临三大挑战,可通过华为的逻辑框架针对性解决。
痛点 1:数字化转型中的 “系统割裂”
许多企业业务、财务、HR 系统数据孤岛严重(如业务用 CRM,财务用 ERP,HR 用 HCM,数据不互通),导致价值评价滞后(如项目结束 3 个月后才算出利润)、分配激励失效(员工看不到贡献与回报的直接关联)。
破局建议:建立 “业财人一体化数据中台”,例如某制造企业通过打通销售订单(业务)、成本核算(财务)、工时记录(HR)数据,实现 “项目利润实时看板”,团队可在项目进行中看到当前贡献对应的潜在奖金,主动优化资源使用(如减少低效测试环节),项目周期缩短 20%。
痛点 2:新生代员工的 “激励失效”
95 后、00 后员工更关注 “贡献被看见” 和 “成长可感知”,传统 “固定工资 + 年终奖金” 的分配方式难以满足需求。华为的价值循环提供了 “短期—中期—长期” 的组合方案:短期(项目奖金即时分配)、中期(职级晋升与能力评价挂钩)、长期(虚拟受限股分享公司成长)。
实践预警:小型企业(员工
痛点 3:不确定性环境下的 “评价僵化”
疫情、技术变革等因素导致企业战略频繁调整(如从 “规模扩张” 转向 “现金流优先”),若价值评价标准(如财务指标)未同步更新,可能出现 “员工努力方向与公司战略脱钩”。
应对框架:建立 “战略—评价—分配” 动态校准机制。例如某 SaaS 企业在 2022 年从 “客户数量” 转向 “客户 LTV(生命周期价值)” 战略后,财务系统将评价指标从 “新签合同额” 调整为 “首年续费率+客单价”,HR 将奖金池与 LTV 增长率挂钩,3 个月内销售团队主动筛选高粘性客户,客户续费率从 65% 提升至 82%。
传统管理理论强调 “职能专业化”(如业务做执行、财务做监督、HR 做支持),但华为的实践揭示了更高阶的 “价值共生” 逻辑:三个系统并非 “各自为战”,而是围绕 “商业成功” 这一终极目标形成 “三角支撑”—— 业务是 “发动机”(创造价值),财经是 “仪表盘”(衡量价值),HR 是 “燃料箱”(分配价值)。
这一逻辑与拉姆・查兰的 “业务—财务—人力一体化” 理论不谋而合,更与当下 “平台型组织” 趋势(如阿里的 “大中台 + 小前台”)形成呼应:通过中台(财经、HR)提供标准化的价值评价与分配工具,前台(业务)专注价值创造,最终实现 “让听见炮火的人呼唤炮火” 的敏捷性。
对管理者的启示:不必照搬华为的具体工具(如 “经营利润核算”),但需建立 “价值循环” 的底层思维 —— 无论组织大小,都应回答三个问题:
我们通过哪些关键动作创造价值?(业务系统)
如何客观衡量这些价值?(财经系统)
如何让贡献者获得合理回报?(HR 系统)
这三个问题的闭环,才是企业持续增长的底层密码。